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类经 -- 十五卷 / 疾病类

四十六、移热移寒

书名:《类经》  作者:张介宾

(《素问・气厥论》全)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相移者,以此病而移于彼也。)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肾中寒气移于脾者,乃为痈肿。凡痈毒之病,寒热皆能为之,热者为阳毒,寒者为阴毒。盖脾主肌肉,得寒则气聚而坚,坚而不散,则为肿为痈也。一曰∶痈者壅也,肾以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侮脾土,故壅为浮肿。其义尤通。少气者,寒盛则阳虚于下,阳虚则无以化气也。脾字王注作肝。误也。按全元起及《甲乙经》俱作脾者是,今改从之。)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中寒胜,则反传于肝。脾寒则肉寒,故为痈肿。肝寒则筋寒,故为拘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移寒于心,传其所生也。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乱而为狂。心脉出属心系下隔,阳为阴抑,则气有不行,故隔塞不通也。)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与肺,二阳脏也。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夫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则肺气从而索矣,故曰肺消。门户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按王氏注曰∶心受诸寒,寒气不消,乃移于肺,寒随心火,内烁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愚谓火烁于内者,又安得饮一而溲二?此注似为未妥。)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但按腹不坚,而肠中濯濯有声者,即是其候。涌, 同。)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上文言移寒,此下言移热也。脾移热于肝者,反传所胜,热之甚也。肝藏血,病主惊骇,邪热薄之,则风火交作,故为惊,为鼻中出血也。衄,女六切。)肝移热于心,则死。(心木属火,而肝以风热移之,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当死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肺属金,其化本燥,心复以热移之,则燥愈甚而传为膈消。膈消者,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按∶上文言肺消者因于寒,此言膈消者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二证,不可不辨。)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柔,筋软无力也。 ,骨强直也。肺主气,肾主骨,肺肾皆热,则真阴日消,故传为柔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此又以无汗有汗分刚柔,但皆兼强直为言也。 音翅。)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必亏,故传为虚损。肾本水脏而挟热侮脾,故为肠 。下利脓血,阴虚反克,则水土俱败,故死不治也。 音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胞,子宫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膀胱,津液之府也,俗名谓之溲胞。命门火盛。则胞宫移热于膀胱,故小便不利为癃,甚则为溺血。常见相火妄动,逆而不通,多患此者,即其证也。胞,包、脬二音,在胞胎之胞则音包,在溲胞之胞则音脬,义详气味类三。癃,良中切。溺,娘料切。)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膀胱之热上行,则移于小肠。小肠之脉循咽下膈抵胃,其支者循颈上颊,故受热为膈肠之病则痞塞不便,受热于咽颊之间则上为口糜。糜,苗肌切,烂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热结不散,则或气或血,留聚于曲折之处,是为 瘕。 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 ,伏同。瘕,加、驾二音。)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大肠移热于胃,燥热之气上行也,故善于消谷。阳明主肌肉而热烁之,则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阳明胃热而移于胆,则木火合邪,不生脾土,故亦当善食而瘦。)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脑后,故胆移热于脑,则为辛 鼻渊之病。辛,酸辛也。 音遏,鼻茎也。)传为衄 瞑目。(脑热不已,则传为此证。衄 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蔑。热伤阴血,则目无所养,故令瞑目,以羞明不能开也。衄,女六切。蔑音灭。)故得之气厥也。(厥者,气逆也。此总结一篇之义,皆由气逆所致。)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类经 总目录
十五卷 / 疾病类
四十二、遗证
四十三、阴阳交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四十六、移热移寒 (当前页面)
十六卷 / 疾病类
五十、诸经疟刺
五十一、如疟证
五十二、咳证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2. 八十七、风寒痈肿
  3.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4. 三十四、五邪之刺
  5.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6.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7.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8.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9. 六十三、血枯
  10. 六十一、脾瘅胆瘅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