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总病论 -- 卷第一

阳明证

书名:《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石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方在可下证中。)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彻,当短息,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宜麻黄汤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其脉涩故知也。(方在可汗证中。古本字多差误,以从来所见病患证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可汗证中。)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在可汗证中。)若不恶寒,为外欲解,手足 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