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教科书 > 中医伤科按摩学 -- 第八章 下肢伤筋

第四节 踝部病症

书名:《中医伤科按摩学》  作者:

 

一、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为日常多见的关节扭伤。可分为单纯性扭伤或同时伴有骨、韧带、关节囊的损伤。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瘀肿、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

【解剖生理】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其运动范围只限于前后方向,故为屈戌关节。但与距下关节和跗间关节的活动合在一起,即成为能做旋转活动的“杵臼关节”。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和稳定,主要依赖于骨与韧带的相互调节作用。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内、外踝之间的关节面与距骨上之滑车及其两侧关节面构成。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呈凹形,后唇较长,可以防止胫骨向前移位;但内踝较短,仅覆盖距骨内侧四分之一的面积。腓骨下端关节面(即外踝内面),完全覆盖了距骨体外侧(外踝比内踝长而偏后)。距骨之顶面呈鞍状,与胫骨下端关节面相对应;外侧关节面呈三角形,与外踝关节面相符合,但略低于内侧逗点状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能阻止踝关节向前移位。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紧张。关节周围的韧带前后薄弱而两侧较强。内侧副韧带呈三角形,又称三角韧带,其尖部朝上附着于内踝尖,底部三附于舟骨结节、跟舟、跖侧韧带和距骨颈等,并在后面附着于距骨体,称距腓前韧带;中束呈纵形,由腓骨尖至跟骨外侧,称跟腓韧带;后束较坚强,由外踝之内面止于距骨后结节,称距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为连接胫骨和腓骨下端,保持踝关节稳定,并防止胫、腓骨下端分离。

【病因病理】

踝关节扭伤多由于行走不慎,足踏于不平之地,或下楼梯时突然踩空,或跳跃时足部着地不稳,致使足部突然发生内翻或跖屈内翻,或轻度背伸外翻发生跪跌姿势等引起。由于踝关节极度扭曲引起韧带过牵、移位、甚至撕裂,或其它筋肉组织撕裂,甚至嵌顿,发生局部渗出与血肿形成。

依据筋肉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病理改变,分为六种类型:

(1)单纯扭伤 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仅有韧带与骨附着处之间的滑液渗出,肿胀不明显,一般在休息后迅速消肿。

(2)轻型扭伤 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无损害,组织间仅有少量渗出,关节内可有较多渗出。但亦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

(3)严重扭伤 韧带组织的纤维撕裂,有轻微的韧带松弛、关节内渗出及周围筋肉损害较显著。

(4)韧带组织的纤维全部撕裂,出现明显的肿胀。

(5)极度严重扭伤 韧带与骨膜附着处部分撕脱,在骨与韧带断端间隙产生更为明显的肿胀。

(6)韧带附着处的一端完全撕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有明显的损伤史,多见于足跖屈内翻损伤。其主要表现为:

1.疼痛 伤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骤然疼痛,行走或受伤关节活动时疼痛更著。

2.皮下瘀血 韧带或关节囊撕裂后,则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伤后2到3日皮肉瘀血青紫尤为明显。

3.肿胀 是损伤部位出血、组织渗出的具体表现。肿胀多见于踝关节前外侧和足背部。

4.跛行 出血积聚于关节间隙,或关节内有筋肉组织嵌夹,致使行走时疼痛,足跖部不敢着地,即是勉强行走,也只能以足外缘着地。

5.活动障碍与压痛 自动或被动活动明显受限,受伤局部压痛明显。

依据受伤史、局部症状与体征,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严重损伤的病例,应作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脱位,确定韧带断裂的程度。

【治疗】

1.原则 活血消肿,祛瘀止痛,正骨理筋,恢复功能。

2.施术部位 伤侧踝关节及小腿部。

3.取穴 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承筋(承山)、丘墟、昆仑、解溪、仆参。

4.施术手法 揉、动、牵、搓。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分钟左右,刺激量应视病情而定。

6.手法操作 以左侧踝关节外侧扭伤为例。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手法分3步施术。

(1)内翻推摩滚揉法 术者左手握住伤足前部,右手大鱼际由下向上推摩,掌侧滚伤处周围数分钟。而后拇指缓缓用力往返推、揉伤处筋肉2到3分钟;继之,将伤足极度内翻,拇指继继轻揉踝部损伤处1到2分钟,将足恢复中立位。

(2)按摩俞穴镇痛法 拇指拨阳陵泉,揉、压足三里、绝骨、昆仑,拿承山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伸屈牵动搓摩法 术者右手拇指按压伤处,余指托握足跟,左手握住足前部并将其极度背伸;继之,迅速而正确的突然用力将足踝部跖屈(此时多闻一轻微响声)。而后,右手托拿足跟部,左手仍握足前部,两手协同用力,在牵引下背伸跖屈、左右摇转再屈、伸踝关节;恢复中立位,用右手大鱼际搓、摩伤处及其周围,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新伤出血期,勿使用手法治疗,用冷敷2到3日,每日3到5此;骨折或严重脱位者,禁用本手法施术。

2.肿胀明显者,施手法后嘱病人抬高伤肢休息,以利肿胀消退。

3.配合踝关节的功能练习及中草药熏洗。常用熏洗方如:

(1)草药方 桑寄生、伸筋草各十二克,独活十五克、桂枝、当归、草乌各9克,红花6克。

上药水煎熏洗局部,每日2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每付药用2到3日,每周1个疗程。

(2)单方 食醋七百五十克,白酒一百五十克。

将醋煮沸后,加白酒熏洗伤处。亦可把足泡入盆中,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1次,每周1个疗程。

 

二、踝管综合征

【解剖生理】

踝管又称跖管,位于踝关节内侧,是小腿后面与足底深部蜂窝组织间的骨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一条管道。它的浅面为跨于足内踝和跟骨结节之间的分裂韧带,深部为跟骨、距骨和关节囊。踝管内,由前外向后内依次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胫后神经及胫后动、静脉通过。胫神经在出跖管时,于分裂韧带深分分为足底内侧神经与足低外侧神经,两终支入足底,肌支支配诸肌,皮支分布于足底的皮肤。

【病因病理】

足部活动量突然增加,或踝关节内侧反复扭伤,使踝管内肌腱产生摩擦而形成腱鞘炎,腱鞘肿胀、肥厚,跖管内容积增大,致踝管相对狭窄,由于管内压力增高,产生足底内、外侧神经受压症状。

分裂韧带退变增厚,踝管内跟骨骨刺形成及骨折等,均可导致踝管狭窄,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症的初期症状是站立或行走过久时,内踝后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即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发作时间逐渐延长,病人有跟骨内侧与足底麻木或蚁行感。严重者,可出现足趾皮肤干燥、发亮,汗毛脱落与足部肌肉萎缩等。

检查时,用手轻叩内踝后方,足底部针刺感加剧。足极度背伸时,症状亦可加重。X线拍片检查,部分病例可提示距、跟骨内侧骨赘形成。

依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2.施术部位 以踝管部为主,小腿后侧和足部为辅。

3.取穴 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水泉、然谷。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时间十到十五分钟为宜;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揉小腿踝管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双手自小腿内后侧交替推至踝管下部数十次;继之,双手拇指或多指揉上述路线数分钟,重点在踝管部。

(2)拨擦踝管按穴法 接上法。术者一手托握足部,另手拇指或食、中指拨踝管及其踝管内所通过的神经、肌腱1到3分钟;然后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擦踝管2分钟;拇指按压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各半分钟。

(3)托握足部牵动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双手托握足部,牵拉踝关节1分钟;继之,在牵引姿势下左、右摇转踝关节各十数次,并将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数次。

【注意事项】

1.勿使踝关节重复扭伤动作,注意局部保暖,可配合患部热敷或熏洗。

2.治疗期间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减少踝关节的主动活动。

3.保守疗法无效者,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三、跟腱扭伤

【解剖生理】

跟腱是由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向下移行合成的粗大肌腱,止于跟骨结节。跟腱与其表层的深筋膜之间有一种腱围组织,其结构近似滑膜,有7或8层,各层之间虽有结缔组织联系,但互不粘合。跟腱腱围组织在踝关节屈伸活动过程中起润滑作用,以防止跟腱磨损。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过度牵拉引起,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踏跳或急速起跑动作,使小腿三头肌强烈收缩而拉伤腱围组织。亦可因过度的跑跳运动,逐渐劳损而发病。

急性损伤,腱围组织撕裂、渗血、肿胀。慢性劳损,腱围组织变性、坏死,均可导致腱围组织各层之间或腱围与跟腱之间产生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跟腱疼痛。早期疼痛发生于活动开始时,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用力跑跳时症状加重。随着症情的加重,凡牵扯跟腱时均可产生疼痛,如蹬山、上下楼梯、行走时间过久等。

检查时,跟腱表浅部位压痛,捻动跟腱时疼痛明显,或出现捻发感(或捻发音)。晚期,可在跟腱处触到硬块,局部增粗呈棱形。

足跖屈抗阻力试验,或过度背伸踝关节,则疼痛增剧。

【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2.施术部位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

3.取穴 承筋、承山、痛点、跗阳、昆仑太溪、仆参等。

4.施术手法 推、滚、揉、搓、捏、拿、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时间十五分钟为宜,刺激量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下三个步骤)

(1)推滚小腿跟腱法 病人俯卧位,踝部前方垫枕。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自上而下交替推小腿至足跟部十数次;继之,用一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部缓和而沉稳地沿小腿中部滚至足跟数分钟。

(2)揉搓捏拿跟腱法 病人俯卧位,用双手掌或鱼际部着力揉、搓跟腱及其两侧数分钟;继之,使膝关节屈曲九十度,踝关节趾屈,充分放松跟腱。在此姿势下,另手由上向下柔和的捏、拿小腿后侧筋肉数十次。捏拿时,亦可配合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按揉俞穴动踝法 病人俯卧位。用单手拇指按揉承筋、承山、跟腱部痛点,及拇指对压昆仑、太溪穴,各半分钟;继之,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托足跟,另手握足掌,在拨伸下左、右摇转、背伸、跖屈踝关节数次。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跑、跳、蹬的活动。

2.注意局部保暖,勿用凉水侵泡伤处。

 

四、跖腱膜劳损

【解剖生理】

跖腱膜又称跖筋膜,为足底深筋膜的足低中间部增厚所形成。跖腱膜在后方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条,分别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跖腱膜作为足弓弓弦,有如强足弓的作用。跖腱膜又有保护足低肌肉、肌腱和跖趾关节的作用。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如日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伤等均可引起跖腱膜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行、久立,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则舒适。急性滑囊炎,则足跟疼痛剧烈;足跟皮下脂肪垫部分消退者,足跟疼痛是暂时性的,随着机能的恢复症状可逐渐消退。

检查时,可在跟骨结节内侧或前方触及压痛点,牵拉患足跖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

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平行,可不出现疼痛,若骨刺斜向下方,则常为引起疼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本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施术部位 足跟、足底部为主,小腿部为辅。

3.取穴 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分钟左右,1日或隔日1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揉拨擦局部法 病人俯卧位,足踝部垫枕。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由足掌推至小腿中部数十次;双手拇指由轻到重揉、拨病变局部数分钟;大鱼际或掌根擦足跟与足心部数分钟。

(2)按揉俞穴通络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拇指按揉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照海、然谷等穴,各半分钟。

(3)牵拉活动足部法病人仰卧。术者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握足底跖趾部,在拨伸下背伸、摇转足部数次,以牵拉跖腱膜;继之,一手足尖外展固定,另手掌搓足底跖趾关节至足跟,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洗敷及醋离子导入疗法。

2.每天用热水侵泡足二十部分钟。

3.可嘱病人鞋内放一厚垫,以减少跖腱膜的张力。平时应注意勿过度行走及劳累。

 

五、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解剖生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外侧,两肌皆起于腓骨体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端较高,并掩盖腓骨短肌。两肌的肌腱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基底的背侧,长肌腱转绕骰骨至足底,然后斜向内前方,止于第1楔骨及第1跖骨基底的外侧面。在踝关节的外侧,有上、下两支持带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以防止肌腱向前滑脱。该肌由腓浅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足外翻。

【病因病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外踝后侧管沟中,当足踝部过度跖屈内翻或过度背伸外翻的扭转下,引起该肌腱拉伤,或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的支持带断裂,肌腱因失去约束而从外踝后方面前滑脱。也可因外踝发育不全,沟管变浅,支持带松弛或缺如,在肌腱紧张时,易向前滑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者,伤后病人常有外踝部肌腱滑脱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青紫、疼痛。足背伸外翻时疼痛更为明显。沿腓骨长短肌腱有压痛,该肌腱紧张、痉挛,足踝部不能做内翻活动。

慢性者,腓骨长、短肌腱常移位于外踝之上,行走时出现弹响,故有“弹响踝”之称,一般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与行走功能。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整复移位。

2.施术部位 足踝部。

3.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4.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5.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跖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可配合局部热疗。

(附)外伤性滑囊血肿

外伤性滑囊血肿,均由急性损伤所致。常发生于上肢的肘关节后部、腕关节背面桡侧和下肢的髌上区等部位。

 

六、肘后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肘后血肿的产生,是在肘关节处于过伸和外翻姿势下,手掌撑地跌倒,暴力沿前臂纵轴传至肘部,使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相互撞击,造成肱、桡滑那撕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伤后肘部剧痛、肿胀,肘关节呈半屈曲状,伸、屈活动严重受限制。严重病例,整个手臂运动亦受影响。

2.肘后部尺骨上端桡侧缘的肱、桡关节区正常凹陷消失,并出现一隆起的纵向椭圆形肿块,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3.肘关节伸、屈受限,大多伸直至一百四十五度到一百六十度。屈曲约在九十度左右,增加屈伸幅度时,疼痛明显增剧。

4.尺骨鹰嘴部和肱骨内、外髁均无明显压痛。X线检查,提示骨与关节无异常发现者,即可做出诊断。

【手法治疗】

托肘握腕伸屈法 病人正坐,助手固定其上身。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伤肢腕部,另手托其肘部,两手协同动作,将前臂处旋、过伸肘关节,并迅速地使肘部过屈(手指碰到同侧肩部即可)。在施术手法过程中,可听到肘后血肿被挤破的响声;此时,肿胀消退,肘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1.施手法前,应排除桡骨小头及肱骨外髁等处骨折。如肘关节脱位,其脱位整复后,血肿即可消散。

2.施术手法过程中,术者托肘之手下可有滑囊血肿破裂、消散之感觉。其治疗作用在于肿胀的滑囊被挤破,血肿消散于关节腔及其周围组织中,有利于瘀血的迅速吸收。在手法的同时,可使肘关节的轻微错位获得整复。

3.手法后,外敷消肿(见附),并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而后,用中药外洗,并开始功能练习,一般1到2周内可恢复正常。

 

七、腕背侧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腕背侧滑囊血肿,多在跌扑时手掌撑地腕部背伸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青少年。

2.伤后腕部背面偏桡侧,开始有一较小的凸起,以后逐渐增大,并迅速出现局限性隆起的血肿,疼痛,腕关节活动功能丧失。

3.损伤局部有一圆形隆起状血肿,血肿部压痛,触之有被动感。

4.桡骨远端及腕部鼻咽窝处无压痛,腕部掌侧无肿胀、压痛。若以上部位有明显压痛、肿胀者,应考虑是否有骨裂或骨折。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手法治疗】

牵引推挤动腕法 病人取坐位,助手握伤肢肘部。术者立于病人前方,双手握其手腕部(拇指在腕背部),与助手做对抗牵引;而后,用双手拇指推挤血肿(推挤前应在血肿中部施加压力,视血肿移动方向,决定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推挤)。待血肿破散后,将腕关节掌屈、背伸,或向尺、桡侧偏位活动一遍。最后,再用拇指在血肿部位顺破口方向推5到7次,使血肿完全消散。

【注意事项】

1.手法后,外敷消肿三,局部包扎软固定。掌面用一夹板托住腕部,勿使关节活动,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去除固定后,用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功能练习。

2.若有腕背部血肿伴桡骨下端无移位骨折,只用牵引推挤法,减去活动腕关节的手法,将血肿推散后,即用夹板固定。否则,会引起骨折的移位或加重骨折。

 

八、髌上滑囊区血肿

膝关节周围有许多滑囊,多数与膝关节腔相通。髌上区滑囊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滑囊,位于股四头肌腱深面与股骨前面之间,儿童时期为独立囊,成年后则与膝关节腔相通。

【病因病理】

髌上滑囊区血肿,是在膝关节屈曲位受伤所形成。多数病例在伤后逐渐产生肿胀和疼痛,5到6小时肿、痛迅速增剧。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以后,有严重的急性外伤史。

2.主要症状为髌上滑囊区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病人多用双手紧握膝部,以避免活动,减轻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制,不能直立行走。有些病例,晚期虽可勉强行走,但由于血肿始终存在,其活动仍不能恢复正常。

3.检查时,可发现髌骨上缘呈半月形状肿胀区,按压时有波动感,肿胀最上界在髌骨上5到十厘米左右,血肿周围缘明显压痛(其表面无水肿、无瘀血紫斑)在髌骨上缘上方2厘米处,皮尺侧量可发现其周径比健侧增加2到4厘米左右。血肿局部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依据以上表现,结合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即可明确诊断。

【手法治疗】

按膝托足伸屈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虎口向下,拇、食二指捏紧血肿两侧的股骨内、外髁处,手掌按压髌上区血肿局部,另手托握伤肢足跟部(将足尽量背屈),缓缓抬起伤肢(离床面)三十度左右时,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即一手向下按压血肿,另手将伤肢足跟向上托起),迅速将膝关节过伸;而后,立即将膝关节过屈,再缓缓伸直伤肢,手法即告结束。以后用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1.施术手法前,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可有短暂的剧烈疼痛,以消除病人顾虑,取得其配合。施术手法过程中,常可听到血肿被挤破的“扑落”声,随之肿块即消失,疼痛也立即缓解。

2.部分病例,可伴有股骨内、外髁或胫骨上端骨折,局部压痛。如髌骨有压痛,应注意有否髌骨骨折或髌骨裂,此种情况较多见。如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膝关节损伤、错位或严重韧带撕裂、膝关节非损伤性滑膜病变、不稳定性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等,均不能使用本手法处理。

3.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关节内出血者,膝关节屈曲幅度较大,是外形除髌上滑囊区血肿外,膝关节周围亦有明显肿胀,此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伴有其它组织的损伤,故必须引起注意。

4.术后应外敷消肿散,休息数日,并逐渐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附)滑囊血肿洗敷方剂

(1)消肿散

组成 芙蓉叶五百克,赤小豆一千五百七十克,麦硝粉五百三十克(即洗面筋时沉淀的小粉)。

作用 活血消肿,清热止痛。

用法 上药研细末,用冷水加蜂蜜适量,调拌成药膏,摊在纸上或纱布上,贴敷伤处,包扎。每日或隔日换一次。

(2)四肢洗方

组成 落的打十二克,独活、仙灵脾、桑寄生、桂枝、当归、伸筋草、透骨草各9克,红花5克。

用法 水煎,熏洗局部。每日一到二次,每次二十到二十五分钟,2到3天1付。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医伤科按摩学 总目录
第七章 脊柱部伤筋
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第八章 下肢伤筋
第一节 臀部病症
第二节 股部病症
第三节 膝部病症
第四节 踝部病症 (当前页面)
第九章 关节脱位概论
第一节 人体关节概论
第二节 关节脱位概述
第十章 关节脱位各论
第一节 颞颌关节脱位
第二节 上肢关节脱位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第五章 伤筋概论
  2. 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
  3. 第二节 常用功能锻炼方法
  4. 第四章 伤科按摩手法与施治原则
  5. 第一节 病因
  6. 第二节 关节脱位概述
  7. 第二节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8. 第一节 四肢关节僵直症
  9. 第二节 肘部病症
  10. 第十二章 功能锻炼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