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教科书 > 中医儿科学 -- 第七章 脾胃病证

第二节 口疮

书名:《中医儿科学》  作者: 偏方秘方中药方大全
第二节 口疮

口疮是指以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口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4岁的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体质虚弱,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有“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的论述,指出心经热盛,发生口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着,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风毒湿热所致,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疮与燕口疮之称。

[病因病理]

小儿口疮,多由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病变在脾与心,虚证常涉及于肾。风热乘脾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外袭于肌表,内乘于脾胃。脾开窍于口,胃络于齿龈,风热毒邪侵袭,引动脾胃内热,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溃,发为口疮。若夹湿热,则兼见口腔糜烂。

心脾积热者,因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厚腻,蕴积生热;或喜吃煎炒炙,内火偏盛,邪热内积心脾,循经上炎口腔,发为口疮。

虚火上炎者,因小儿“肾常虚”,若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津液亏耗,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发生口疮。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至满口糜烂,疼痛流涎。

2.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时可见口腔疱疹,继则破溃成溃疡,常伴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

3.发病多与发热疾患或饮食失调有关。

4.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二、鉴别诊断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粘膜上出现白屑而不是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不明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口疮轻者仅见口腔出现溃疡点,妨碍哺乳进食,饮食时可因疼痛出现哭闹。重者发热、烦躁、啼哭不安,或见呕吐、腹泻等症。’

2.辨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尿黄便干者,多属实证。以心火偏盛为主者,舌体溃疡较多。以脾胃积热为主者,口颊粘膜、上腭、齿龈、口唇等处溃疡较多。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兼有神疲、颧红者,多为虚证,病变脏腑以肾为主。

二、治疗原则

实证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均应配合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或为疱疹转为溃疡,周围掀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为外感引起,外感风热邪毒,内引脾胃之热,上熏口舌,故发为口疮。火热熏灼,故疼痛拒食,烦躁不安。热灼肠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兼有风热表证,故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减。常用药: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泻火,竹叶清心除烦,薄荷升散郁火、外解表热,甘草和中解毒。发热恶风、咽红,加牛蒡子、土牛膝根、桔梗;咳嗽加杏仁、奉叶、前胡。大便不实,去大黄,加生石膏、玄参、赤茯苓。

2.心火上炎

证候:舌上、舌边溃疡较多,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舌乃心之苗,手少阴之经通于舌。心火炽盛,热毒循经上炎,故发为口疮,色红疼痛。心火内盛,津液受劫,故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均为心火炽盛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常用药:黄连泻心火,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除烦,木通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心烦不安加连翘、朱灯心清心泻火除烦;口干欲饮加生石膏、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小便短黄加车前子、茯苓、滑石利尿泄热。

3.虚火上炎

证候: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婴儿体禀虚弱,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口舌溃疡或糜烂,不甚疼痛,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若久泻之后,脾肾大虚,无根之火上浮,而见口舌生疮,神疲面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改用理中汤加肉桂以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2.牛黄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于口疮实证。

3.知柏地黄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虚火上炎证。

二、单方验方

1.一枝黄花、大青叶各30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

2.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先煎)、芦根各30g,玄参、赤芍药、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疮实证伴发热者。

三、药物外治

1.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绿袍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搽口腔患处。

2.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l0g,玄参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每日3—5次。用于口疮实证。

3.蛋黄油新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实证、虚证均可用,用于溃疡日久不敛者更佳。

4.吴茱萸粉5g,陈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两足涌泉穴,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炎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食物宜新鲜、清洁,不宜过食辛辣炙及肥甘厚腻之品。

3.初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娇嫩,·清洁口腔时,不应用粗硬布帛拭口,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二、护理

1.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疮。

2.根据辨证施护原则,选用适当中药煎剂频漱口。

3.饮食宜清淡,给予半流饮食,避免粗硬食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擂水搽疮上。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以二方合服。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悉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救。”

[现代研究]

高津福,马玉香,林和平.加味银翘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20

用加味银翘散:金银花、板蓝根各log,牛蒡子9g,连翘、桔梗、竹叶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芦根12g。面赤、苔黄、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知母、生地黄各6So每日1剂,分3次口服。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112例。并设对照组,用吗啉双胍片及复合维生素B片口服治疗75例。两组均用药3—5天。结果中药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6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舛.6%;西药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8.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实验室检测提示,该方还具有提高血白细胞功能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功效。

沈永琴,丁惠玲.麦芪糖浆预防小儿口腔溃疡复发的疗效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26

用黄芪、麦冬、白术、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麦芽等药制成麦芪糖浆。每服15mL,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用于防止小儿口腔溃疡的复发有效。

tags: 口疮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医儿科学 总目录
第六章 肺脏病证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炎喘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七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当前页面)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厌食
第五节 食积
第六节 疳证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第三节 五迟、五软
  2.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4.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5. 第八节 癫痫
  6. 第一节 鹅口疮
  7. 第四节 儿科治法概要
  8.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9. 第四节 水痘
  10. 第五节 痄腮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