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近现代 > 中医疾病预测 -- 篇一 总论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书名:《中医疾病预测》  作者:

潜病是先兆症产生的土壤,辨病是揭示潜病的途径。只有突出辨病,才能打开先兆症通向潜病的通道……

 

第一节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

一、中医思维方法的因素

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宏观的、整体的和封闭的,观察疾病的方法长期处于黑箱循环式,并且是直观的,综合为主的。辨证,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产物,辨证的过程从诊断疾病到处理疾病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是综合的、封闭的,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共性的和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客观上限制了微观的,细的和深入的个体分析方法,导致了中医重证轻病的发展道路。

二、西洋医学的长期龚断

中国历代皆以辨病为前提,以辨证为核心。辨病的忽略是从1846年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所谓西医重病,中医重证的曲解,沿袭至今。中医广泛存在着重证轻病,甚而以辨证代替了辨病,近百年来辨证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中医辨病却发展缓慢。历几千年不衰的中医药学竟然没有完整的病名,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现状。目前多以辨证代替辨病或辨病寓于辨证之中,辨病竟然很少有专列的情况,有的是用西医的病名,更有其者,竟只提证,辨病只字不提,这是造成重证轻病的历史根源。

三、病名不规范因素

近代重证轻病的根源之一,是由于中医病名缺乏规范化,因而普遍存在着定病名难的问题。病名不规范的原因,一是古代病名存在着病、证混淆情况,而且病名多旧类较大,因病名范围过大,致临床上存在着定名偏大而粗的现象。二是古今病名有转化的情况,如古代作为病的咳嗽,现在则仅属证候的范畴,而古代的一些证,如关格,现在已演变成为病名了。于是无形中为定病名造成了困难。三是新病种的不断增加,却无名待定。四是诊断中普遍存在着以证代名现象,如小儿“脾弱肝旺”。总之,凡经过长期实践确已具有普遍意义和特定规律的,应尽早予以病名,但至今仍然以证代名。五是有些病名怪诞和古奥涩滞,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如“解”、“交肠”等,这些都是导致重证轻病的根源。

 

第二节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

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

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病性、病因、病位的综合结论;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本质反映,二者的关系为:病是根本,证既是现象也是本质反映。但归根结底证是病的反映,辨病是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只是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证是包含和从属于病的,合而言之曰病,分而言之曰证。因此,从标本关系而言也只能是辩病为前提,病证并重,而不能不辨病只辨证。更有甚者随症设方、因症施治,严重阻碍了辨病的深入,是潜病不能揭示的障碍之一。

二、证、病常不一致

(一)假证、倒证

病是本质,证是病的反映,证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毕竟与本质有一定差距,由于个体的差异,反映于外的现象,其严重程度不一定和疾病本质成正比,有时现象较轻,而本质已很重,有时出现交叉证。假象常常掩盖了本质的真象,说明现象和本质可以不一致,每每歪曲地甚而颠倒地反映着本质。临床上出现假证、倒证的不乏其例,说明证、病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只强调辨证,就难以反映疾病的本质,更无从发现潜病的存在。

(二)有病无证

由于局部变化经常不能及时反映于整体,有时只是部分地反映出来,因为内外的不一致性,而常出现无证可据的情况,这是极为不利的现象。所谓无证,并非真无证,乃疾病隐匿潜在之故,无证可辨势必导致疾病的隐匿。临床上,局部变化与功能失常的改变常不一致,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局部已发生了管腔狭窄和瘀阻的实质,但在心脏血液循环并未明显出现障碍之前,可以无症状反映,这些都取决于人体代偿功能的个体差异。总之,在一定阶段内,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机体已经适应了的,处于相对稳定、进展较慢的疾病,更无明显症状表现出来。足见,只靠辨证,难以囊括辨病,同时也说明不深入辨病,难以揭示潜病。

(三)有证无病

由于局部与整体、功能与形态之间的矛盾,局部病变与症状也常不相符合,因此也可出现有证无病的情况,如由于心外因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心脏本身病变的关系并非成正比。临床上所谓有证无病,大多是隐匿的病,并非真无病,无病的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些是受诊断水平的限制,对疾病尚未能认识之故;有些情况则由于整体功能协调障碍,故反映出来的证与局部器质性改变并非都成正比。因此也可出现证显病隐的情况。此外,在一定情况下还可出现证病显隐的转化,证病之间的显和隐只是相对而言……。以上通过证,病之间的显隐关系,进一步说明辨证确实难以概括辨病,只有深化辨病才能早日披露潜病。

三、整体连贯性不够

证,虽然是疾病的本质反映,然毕竟只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的概括。疾病不是孤立的,一个疾病的全过程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贯的证构成的,这一阶段病理既是前一阶段的果又是后一阶段之因。疾病的各个病理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辨证论治虽然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终归是以阶段病理立方的,在整体及全过程的连贯方面,必然有一定限制。辨病的发展总趋势是纵向的,而辨证相对而言则是横向的,必须纵横相贯才能综观全貌。

总之,一个疾病其各阶段的反映是相衔接的,不能只注意证的变化而忽视病的全貌。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忽略疾病本质规定影响下的连贯性,也即通过辨病把各阶段的证连串起来,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才能克服随证变方的被动局面。如此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例如肺痈,虽然各阶段均有所不同,但根据肺痈的致病特点,如全程皆辅以鱼腥草,败酱草、大青叶之类解毒药,便能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

四、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不足

辨证论治的缺陷之二,是诊断较笼统,着重于共性方面的东西,对疾病的特殊性则较为忽略。然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矛盾论》)。治病也不例外,一个疾病犹如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如膏淋,其中前列腺炎的浊尿,丝虫病的乳糜尿,虽然皆表现为湿热证,但各自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故治疗必然也应有所区别。再如肝风内动一证,脑血管破裂和脑血栓形成皆可出现本证,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须镇肝熄风潜阳,后者则应豁痰化瘀通络,说明辨别疾病,根据疾病的特异性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疾病的局部治疗不够

局部病变可以是整体病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整体病变的原因,而局部病变和整体病变又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因此,不认识局部的病变就无法揭示疾病的本质,例如,胃脘痛一证既可出现在胃癌患者,也可发生于消化性溃疡,而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却有质的不同,如只按辨证,无论是肝胃郁热或阴虚血瘀,皆不能代替这两种病的根本治疗。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当然各有所侧重,这就应根据二者在疾病全程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有些急性疾病,局部组织形态上并无明显改变,但其潜在已危及患者的生命,就应以整体为重。反之,有些疾病如癌,局部已有明显病变,而全身却可以无证,因此不能忽视局部。有时对一些疾病,为了迅速改变全局状况,往往先以局部治疗为前提,如瘕、瘀血、痰证、炎证……而有时又只有从一系例局部变化中才能认识整体变化,然这些正是辨证论治容易忽略的地方。

六、致病因子治疗不足

中医辨证论治比较着重于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态,主要在于调整机体内环境,调动整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间接驱邪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从局部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方法却不太重视,当然这是按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立论的。然而一些疾病,虽然机体内环境改变了,致病因子失去了作用的条件,但少数致病因子仍在局部盘踞不散,犹如避风港湾受不到浪涛的冲击一样,仍然不断对整体产生作用。如能在调整机体环境的前提下,再辅以针对致病因子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这样间接加直接,整体合局部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得疗效。不少疾病除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外,如自始至终都辅以一定的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特效药物,则不但可缩短疗程,而且有助于疾病的根治。

上述说明只有辨病才能清楚地掌握一个疾病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试想没有疾病全过程的统一性和每一个病种的特异性,这样的辨证能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吗?

七、异病同治存在着问题

异病同治包括病机异而证候相同,或病机同而病位异等,甚至包括病异证反。病异证反可通过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具润浦,试论中医药对病与证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期)。异病同治有利之处在于灵活机动,因人制宜,但异病同治往往易忽略疾病的特异规律。证虽然相同,但疾病本质不同,如瘿瘤、瘰疠同样为痰郁互结经络,都可表现为痰核证,虽然都应用化痰之法,但解郁化痰只应是一个大的原则,瘿和瘰疠是不同本质的疾病,又必须各自辅以特定的治疗,如果忽略疾病的个性及特殊性,势必使治疗与整体割裂。还要注意的是异病同治是有限的,并非同证皆可同治,有时病不同证同,治疗却有质的区别。如不深入辨病还易造成误诊、漏诊。如笔者曾治两例月经过多患者,经辨证皆为脾虚不统血,其中一例服健脾益气数十剂无明显好转,后经西医检查为子宫肌瘤,手术切除后即获根治;而另一例属脾虚者,服中药十余剂月经过多即愈,上一例运用中医辨证并无错误,说明异病同治对接触疾病的本质,客观上有阻碍作用。

 

第三节 病、证并重的必要性

一、以辨病为前提,辨证为核心

辨证论治提法本身就不够全面,虽然辨证过程也包含着辨病因、病机,但所得的结论是证,毕竟只是疾病的阶段病理概括。“证”不等于“病”,“病”是“证”本,“证”从“病”来,有病才有证。因此必须以辨病为前提,只有在掌握疾病全过程变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辨清各阶段机体对疾病的反映;只有掌握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识别该证是否为该病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病外因素所致。同样的证,如病不同,往往治疗迥异。

通过辨证,认识了疾病的阶段本质,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从而了解疾病的全貌,这就是辨证―辨病―辨证的程序。由于自始至终都为了更准确地立证型而论治则,故又以辨证为核心,诊断结果应是病名加证型,如郁证(病名)+气郁化火(证型)或其他证型,而不能写成肝郁不舒,气滞化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决不是“西病中证”,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病名,有自己认识疾病的规律,不能理解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医应有自己的“病证论治”。

二、辨病必须迅速规范化、微观化、现代化

由于长期以来辨病被忽视,因此在病名的确定和疾病本质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以致许多以证代病,以症代病,以病机代病等现象沿袭下来,甚至合法化了。这些习惯势力如不坚决打破,中医的诊断水平将会倒退,这是时代所不允许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敢于正视现实。近百年来,中医对辨证和证型很重视,但对疾病的全程及自身规律的认识,相对而言,发展较缓。辨病规范化包括对老病名的整理及新病种的命名,尤其是“有证无病”,以病机代病,以证代病的情况必须命予病名。

要加强辨病的微观化及现代化,必须打破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对疾病本质认识有限的情况。今天的中医决不能再以2000多年前的条件要求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疾病。因为辨病不仅是定病名,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综上所述,潜病是先兆证产生的基础,而辨病是揭示潜病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辨病这一重要环节才是探索先兆证本质的根本所在。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医疾病预测 总目录
自序
自序
篇一 总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当前页面)
第八章 全息先兆
第九章 六淫先兆
第十章 体质先兆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2.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3.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4.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5. 第八十三章 高热先兆
  6.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7.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8.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9. 第一○八章 抗衰老机制
  10.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