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黄、大黄 麻黄辛温解表,大黄苦寒攻下,二者相伍,共治目病风热重证。常用于白睛风热壅遏,充血水肿,眵泪交流者。麻黄宣肺以散风邪,肺与大肠相表里,大黄攻下,大肠得通,肺热得以下泄,上下分解,则肺经壅遏之邪无以存留。 (2)麻黄、石膏 为麻杏石甘汤中二味主药,辛温与辛寒相伍。麻黄散肺经之风,石膏清肺经之热,二者相合,善治白睛风热证,如急性结膜炎、疱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病初起皆可用之。角膜有属肺之说(参见卷一目论语摘・解剖生理・五轮),故其风热证亦可用之。若石膏配以少量麻黄,则可作清泄肺热之用,用于白睛热证,麻黄宣散,并有利于气血的流畅。 (3)麻黄、细辛 二者皆辛温之品,相须为用,增强祛风散寒功效。细辛香窜通窍,更能上行止痛。本药对常用于风寒目病,结膜、角膜病变皆可,以胞肿而浮、涕泪清稀、充血色淡、口不渴、舌淡苔薄白为用药指征。目病因火者居多,用此药对要辨证确的,中病即止。 (1)桂枝、茯苓 桂枝温阳化气,茯苓利水渗湿,阳气流通,水湿得行。内眼病水液潴留之证,如黄斑部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下积液等常用之。 (2)桂枝、炙甘草 桂枝辛温,甘草甘平。《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二者相伍,能温化阳气。在眼科应用有三。其一,温心中阳气,以发越神光,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眼底病的后期,以提高视力。其二,鼓动心阳,推动血运。可用于心气不足,脉络瘀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其三,辛甘化阳,助气化以恢复眼内真气的正常活动,而利于神水的输布。常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初期的治疗。 (3)桂枝、阿胶 桂枝甘温,温阳通脉;阿胶甘平,补血滋阴。一者从阳,一者从阴。一者从气,一者从血。一者从动,一者从静。二药合用,能使阴阳调和,气血旺盛,脉络流畅。常用于气血不足,目失供养的眼底病;亦用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等病。 (1)荆芥、防风 辛温发散药相须为用,善能驱目部风邪,凡外眼病痒痛、赤肿、流泪者皆可用之。睑缘及眼睑皮肤糜烂者亦常用之,风能胜湿耳。若风热目病,则与清热药对相配。 (2)荆芥、生地黄 荆芥能入血,搜血中之风,生地黄则凉血养阴,荆芥配生地黄而不燥,生地黄配荆芥而不腻。二者配伍,能疏清血中风热,常用于慢性结膜炎目痒者;亦用于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等病,眼睑皮肤潮红搔痒,属风热搏于血分者。若荆芥炭合生地黄,则凉血止血,常用于内眼出血初期,属血热妄行者。 (3)荆芥、黄连 荆芥辛温,黄连苦寒,二者相伍,共奏疏风清热之功,适应于目病风热证,常用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病。因黄连入心经,故对于两眦部风热病变,如眦角性结膜炎、翼状胬肉炎证等更为适宜。 (1)羌活、防风 辛温祛风药相伍,用于目病风盛,或风邪挟寒之证,作用强于荆芥、防风,并有较好的止痛功效。若与清热药对相配,则治目病风热证或风热挟湿证。 (2)羌活、独活 二者皆为辛苦温之品,相伍则增强祛风胜湿止痛功效,用于风盛目病,以挟湿伴肢节疼痛者尤宜。若与清热药对合用,则治目病风热证。 (3)羌活、大黄 辛温祛风与苦寒攻下药相伍,一则散邪于外,一则泄热于内,善治风热目病,常用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病风热并重者。 (1)防风、白芷 辛温发散药相伍。目病风盛,胞肿而浮,发痒、流泪、疼痛者宜之;亦善治风邪目病伴阳明头痛(前额痛)。防风入脾经,白芷入胃经,二者合用,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与养血药相配,治目失荣养之睛珠疼痛。与补脾益气药相配,则治中气下陷目病,如眼睫无力,久视 痛,上睑下垂,黑睛陷翳等证。 (2)防风、胆南星 胆南星苦凉,清热化痰,配以小剂量防风,辛以散结,鼓动顽痰行散,以治目病痰热证。化脓性角膜炎溃疡面坏死组织视为痰热胶结,可在主病方中加此药对。角膜后壁沉着物、视网膜渗出等,属痰热者亦可用之。若加大防风剂量,则为治风痰之用,常用于麻痹性斜视、眶上神经痛等病。 (3)防风、木贼 木贼甘苦平,疏散风热以退翳,与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