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医手里,中药的主要功用是治病除疴;而在中国文人的笔下,中药则有另一番的功用。
辛弃疾用中药抒心绪
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笔下,中药成了他抒发心绪、排遣情怀的棋子。
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曾写过一首《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虽不长,但却嵌进去(包括谐音)多种中药名: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吴萸(吾已)、栀子、紫草(知子草)、防风、海藻(海早)、甘松等。全词看似写的是山水石草风雨等自然景观,实则是作者借景抒发出内心的感慨和愤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最让人佩服的是,词中的中药名极贴合词意,没有任何的补赘、强拉之嫌,读来让人赞佩不已。
白居易用中药诉疾苦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中药成了他痛陈百姓疾苦、心系万民的意象。
唐代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药农贪黑起早挖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