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

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

手机端链接    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方大全

  方祝元,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医疗、教学、科研及医院管理工作,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方面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多部中医专著,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课题。

  问: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院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作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江苏省中医院,在中医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方祝元: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医院通过确立中医文化价值理念,建立中医文化行为规范,实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将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疗服务实践的各个方面,努力塑造具有中医医院特色的医院文化。  

  问:“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既然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您提出江苏省中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仁人爱院”,具体有什么考量?  

  方祝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先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主张以推己及人的心态去热爱世间的万事万物,慈悲为怀,心怀天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医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伦理学影响,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至仁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此外,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要求医生应当始终保持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奉行“仁者爱人”的主张,以博爱的情怀、高尚的医德去爱病人、爱中医。

  我院积极倡导“仁人爱院”的中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我院把“仁人”思想贯穿于医院硬件建设中,突出“天人合一”的院容院貌;将“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诊疗流程和就医环境中,方便患者就医;将爱病人、爱中医、爱医院的感情融入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之中,确保医疗技术硬、诊疗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从而达到患者满意、人民群众满意,促进医院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问:中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显相表层来看在于确有疗效;而进一步从隐性深层去探讨,则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以“科技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的支撑点。因而,在现今时代,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仍是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请问作为中医院院长,您认为应如何在医疗服务中体现中医的“人文性”?  

  方祝元:传统中医基本上属于人文主导型学科,其中具有丰富的科技内涵与人文内涵。中国科技史的发展表明,正是由于中医具有这种双重内涵的优势,才使得中医在近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出现了“两个例外”:一是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发育得最为完备的一种学科样式。二是中医是在经历了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强势文明对中华古老文明扫荡性冲击以后唯一保存至今的硕果。

  中医院作为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医疗实体,必须继承中医文化基因,通过医院文化的凝聚作用,把医务人员团结在一起,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整体效应。

  首先,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树立“大医精诚”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教育医护员工努力做一名“苍生大医”,树立良好的中医院品牌形象,才能使百姓发自内心喜爱中医院,支持中医院。

  其次,积极营造中医文化氛围。组织职工开展学习身边“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先进人物以及名老中医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通过名老中医“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和升华医务人员的思想、性格和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构建并提升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认真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诚帮助病人、关心病人,积极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伤,改善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医疗工作当中,通过有效地沟通拉近医患之间的感情距离,建立正常医患关系,实现患者获得最佳健康利益。  

  问:江苏省中医院提出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性中医院,这个目标令人振奋,中医院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有人认为,中医院的现代化,会进一步削弱或者说是遮蔽了中医院的中医属性。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  

  方祝元: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为挽救病人生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家省立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魂,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和强大动力。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院只有坚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坚持特色优势与促进发展的辩证统一,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中医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中医要发展,中医要进步,是题中之意,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华本草》,从“伤寒”“金匮”到温病学,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着。中医学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医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西医的支撑。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一方面要坚持中医院的办院方向,继续发挥中医药特色文化优势;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最新科技,实现中医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储存海量的中医信息,适应时代需求,引领未来发展。

  在实现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中西医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西医是形而下的,是采用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而中医是形而上的,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可以说,西医更注重实证性,中医更具有人文气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它们面对的都是疾病,其终极目的都是治愈疾病,呵护患者的健康。实践证明,中西医优势的互补,不仅可以促进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还能拓展中医药治疗领域,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中西医合理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担负起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责任,是中医发展的长久之道。

  当然,中医的现代化不是用西医来替代中医、证明中医,也不是用现代科技来肢解中医、遮蔽中医。我们一方面要勇于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积极实现中医信息化,走中西医并重的道路;另一方面,更不能忘了保持中医自身的特色优势,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努力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性中医院。  

  问: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