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症因脉治 -- 卷一

中热中暑总论

书名:《症因脉治》  作者: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

秦子曰∶热与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热。仲景于冬则有直中阴经之寒症,有寒伤三阳之热症,总其名曰《伤寒论》。其夏秋寒热病,则无垂训也。洁古、东垣,虽有动而得之之中热,静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纯。夫中热中暑,均是热症,但得之有动静之分,则治之不无差别。盖动而得者,行役气扰,外引时令之热,直中阳经,并无寒邪外束,即俗云热病也。静而得者,里有热邪,伏于身中,又因纳凉太过,束其内热,不得外越,郁而发热,此即俗云寒热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热病,以动而得,明其无表邪,故曰中热;以静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后人不解其义,概用寒凉,不知治热病,原有两条分别,无表邪者,不必用发表,即可寒凉;若有表邪者,先散外束之寒邪,后用寒凉可也。此症与仲景冬月伤寒相似,但冬月伤寒,内无暑热,故初起无口燥舌干内热之象;直待日久,寒郁成热,然后口燥咽干,今夏秋寒热病,内有暑热,外冒风寒,初起即见外寒里热之症,故不同冬月伤寒治法,妄用辛温,但宜辛凉散表以治之。今有重视表症者,误用仲景麻桂发表,碍其暑热,重视暑热者,误用寒凉清里,抑遏表邪,良以不明夏秋之热病,不同冬月伤寒治

 

中热病

(即无表邪之热病)

【中热之症】发热昏沉,闷乱口噤,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此即古名动而得之为中热症也。

【中热之因】时值夏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热气上升,人在气交之中,日中劳役扰动其阳,热邪直中阳经,则有中热之症矣。

【中热之脉】脉息洪数,六经皆热。或见洪长,阳明之热。或见沉数,时有结热。身

【中热之治】忽然倒仆,闷绝不知,切勿置极热极冷之处,宜以鲜藿香煎汤,调六一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热,恐增其热,治之太冷,则遏其热,直待手足自汗,热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后以黄连香薷饮、三黄石膏汤治之;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干葛;若肺家多热赤各半汤;心肺俱热,神志不清,凉膈散;湿热甚,苍术白虎汤;燥热甚,竹叶石膏汤。

黄连香薷饮 通治暑热。

黄连 香薷 白扁豆 浓朴

加鲜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转筋挛缩,加木瓜;小便赤涩,加六一散;呕,加广皮

三黄石膏汤 治无表邪,多汗口渴,里热甚者。

黄连 黄柏 黄芩 石膏 山栀 玄参 知母 甘草

人参白虎汤 治阳明经里热之症。

人参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葛根

桔梗 治肺素有热,烦热喘咳,口燥咽干。

薄荷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甘草 竹叶

导赤各半汤 利去小肠之热,则心火自退,故曰导赤;泻去心火,则小肠自利,黄连 生地 木通 犀角 山栀 黄芩 麦冬 灯心 甘草

凉膈散 治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黄芩 山栀 桔梗 连翘 天花粉 黄连 薄荷

苍术白虎汤 治阳明湿热。

苍术 石膏 知母 甘草

竹叶石膏汤 治阳明燥热。

石膏 知母 麦冬 甘草 竹叶 人参

中热,即暴发热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热;以其无恶寒表热之表症,故不曰寒热病、温病。热令之温热病,但热不恶寒,而无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热与热病,同纯阳之症,而热病可用寒凉直折;若中热恐痰饮食滞,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阳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症,反不得用寒凉,重在胃阳凝结、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热昏沉,宜先用利中焦,待其胃气宣通,胃阳敷布,手足温热有汗,方可用以上诸方,以清上焦之热。如热结下焦,大便闭结,有下症者,用三化汤、承气汤;若大小便俱闭者,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寻三条出路,身热上焦热,寻毛窍发汗而出;下焦热在小肠、膀胱,当从小便而出;热在大肠,当从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认得的耳。

 

tags: 中暑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症因脉治 总目录
卷首
论《内经》《金匮》阴虚阳虚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论《内经》《金匮》水肿腹胀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论《内经》膈气呕吐噎隔呕吐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卷一
中风总论
中热中暑总论 (当前页面)
寒热病论
发热总论
头痛论
齿痛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疟疾总论
  2. 劳伤总论
  3. 齿痛
  4. 小便不利论
  5. 霍乱论
  6. 衄血论
  7. 腰痛总论
  8. 黄胆论
  9. 痹证论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