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悬解 -- 卷八・少阳经上篇 二十二章

提纲 一章

书名:《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少阳之气,化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病则气逆而火炎,升燎咽喉而上燔头目,少阳之兼证不一,而口苦、咽干、目眩,则为主证,以相火之上郁故也。病情递变而三者不变,病状善移而三者不移,缘相火不得下秘,离本根而上浮,故口苦咽干,头目旋转而不宁也。是则少阳之他证,皆在于或然之中,而少阳之三者,则处于必然之例。提纲揭三证以概少阳,少阳虽幻化无常,然或有殊状,而必无遁情矣。

 

少阳经提纲 少阳一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之经,起目锐眦,下颈,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阳经脉之所循。少阳以下行为顺,病则经气壅遏,逆循头面,相火燔腾,故见证如此。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眩者相火离根,升浮旋转之象也。《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肝胆同气也。

 

少阳经病小柴胡证一 少阳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邪,此在太阳,即风寒双感,桂麻各半证也。风寒在表,逼遏少阳经气,于是少阳病作。少阳经在太阳、阳明之里,三阴之表。表则二阳,故为半表,里则三阴,故为半里。半表者,居二阳之下,从阳化气而为热,半里者,居三阴之上,从阴化气而为寒。

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盛而生热,阴盛而生寒。经气郁迫,半表之卫,欲发于外,营气束之,不能透发,故闭藏而生表寒,半里之营,欲发于外,而卫气遏之,不能透发,故郁蒸而生里热。盖寒伤营,则营束其卫而生表寒,及其营衰,则寒往而热又来矣。风伤卫,则卫遏其营而生里热,及其卫衰,则热往而寒又来矣。一往一来,胜负不已,此所以往来寒热也。少阳经脉,下胸贯膈,由胃口而循胁肋,病则经气郁遏而克戊土。戊土胀塞,碍胆经降路,经脉壅阻,故胸胁苦满。戊土被贼,困乏堙瘀,故默默不欲饮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无下降之路,是以心烦。胃土上逆,浊气不降,是以喜呕。或相火熏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烦而不呕。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经气盘塞,而胁下痞硬。或土湿木郁,心下悸动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内不作渴。太阳未罢,而身有微热。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诸病,总是少阳中郁,表里不和之故。小柴胡汤,柴、芩,清半表而泻甲木,参、甘、枣,温半里而补己土,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腑,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脏。小柴胡柴芩清泻半表,使不入于阳明,参甘温补半里,使不入于太阴,则邪解于本经,而无入阴入阳之患,是之谓和解表里也。盖木病则传土,所谓病则传其所胜也。《素问》语。少阳与阳明、太阴为邻,防其克土而传阳明,故以柴芩泻半表而清阳明,防其克土而传太阴,故以参甘补半里而温太阴,于是表里双解矣。

〖小柴胡汤〗六十五 (方【19】)

【19】小柴胡汤

柴胡半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栝蒌实涤瘀而清烦。人参、栝蒌根益气生津,清金而止渴。芍药泻甲木而清相火,息风燥而止腹痛。牡蛎软坚而消痞硬。茯苓泻水而去湿,湿去则木达风息,悸动自安。桂枝解太阳之表邪。五味子、干姜降逆气而止咳。

 

小柴胡证二 少阳三

【97】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之病,缘太阳、阳明之经外感风寒,经气郁勃,逼侵少阳。少阳之经,因于二阳之侵,血弱气尽,腠里开泄。二阳经邪,因而内入,与本经正气,两相搏战,经气郁迫,结滞胁下。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脉循胁肋,病则经气不降,横塞胁肋,此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之故也。正气病则正亦为邪,阴郁而为寒,是为阴邪,阳郁而为热,是为阳邪。邪正分争,休作有时,此往来寒热之故也。分争之久,正气困乏,精神衰倦,静默无言,饮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饮食之故也。脾脏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邪,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脾气既陷,则肝气抑遏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则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浊气涌翻,于是心烦而喜呕吐。胃土逆则邪高,脾土陷则痛下,痛下而邪高,此心烦喜呕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证,宜以主之。

邪气入内者,正气病而成邪,是即邪气之内传,非必风寒之里入也。

 

小柴胡证三 少阳四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总结上二章柴胡诸证言。

 

小柴胡证四 少阳五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杨主之。

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证。胁下满者,少阳之病。手足温者,阳明之病。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而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是宜小柴胡汤也。

 

小柴胡证五 少阳六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经气不舒,侵迫阳明胃腑,胃气上逆,必作呕吐。相火郁蒸,是以发热。少阳之经,往来寒热,此但云发热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阳盛,而将传于阳明者,是宜小柴胡汤泻其表热也。

 

柴胡桂枝证六 少阳七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支结者,旁支偏结也)。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太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柴胡桂枝汤〗六十六 (方【56】)

【56】柴胡桂枝汤

桂枝去皮,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小柴胡证七 少阳八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方在太阳二十(方【18】)。

太阳病,十日以外,脉浮细而嗜卧者,是太阳之外证已解也。表邪离太阳而入少阳,故浮紧变而为浮细,少阳之脉弦细也,胆热者善眠,是其嗜卧,必入少阳。设其胸满胁痛者,又见少阳经证,宜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未入少阳,而犹是太阳,宜与麻黄汤也。

 

小柴胡证八 少阳九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甲乙同气,甲木不降,则寸脉涩,乙木不升,则尺脉弦。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膈,乙木下陷,而克已土,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燥,是以其痛迫急。肝胆合邪,风火郁发,中气被贼,势难延缓,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急痛,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若不差者,仍与柴胡,再泻其相火也。此申明首章腹痛者,加芍药之义。

〖小建中汤〗六十七 (方【41】)

【41】小建中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小柴胡证九 少阳十

【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

素惯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桂、甘、饴、枣之甜,最动呕吐也。

 

属阳明证十 少阳十一

【97】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服柴胡汤已,半表之热清,应当不渴,渴者,胃腑燥热,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去其燥热,则胃病不成矣。

 

黄芩半夏证十一 少阳十二 入阳明去路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经气郁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恐利亡脾阴,以致土燥,而入阳明也。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黄芩汤〗六十八 (方【68】)

【68】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十九 (方【69】)

【6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余依黄芩汤服法

 

大柴胡证十二 少阳十三 入阳明去路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大柴胡汤〗七十 (方【42】)

【42】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擘,十二枚 大黄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证十三 少阳十四 入阳明去路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默默不欲饮食。大便硬,脉细者,尺下沉紧。此为阳明经之微结。以少阳阳明两经郁迫,结于胃口,故心下满胀。经热熏蒸,故头上汗出。必有少阳之表证,如汗出恶寒、肢冷心满之类,复有阳明之里证,如大便硬之类也。盖少阳与阳明合病,戊土不能胜甲木,必传阳明胃腑,故决有里证。其脉之沉,主在里也。汗出为阳经之微结,假令纯是阴分之结,(阳以少阳经言,阴以阳明腑言),必不得复有外证,如汗出恶寒之类,应当悉入在里。既有外证,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其脉虽沉紧,亦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少阴病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而实少阳也。此大柴胡证,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经邪。设服后犹不了了者,再以承气泻阳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调胃承气证十四 少阳十五 入阳明去路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方【13】)。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应不在少阳,其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又似少阳柴胡证,(胃土迫于胆木,其见证如此)。岂有少阳证如此之日久者?若先此时自已曾极吐下者,则是少阳之传阳明,少阳之经证微在,阳明之腑证已成,可与调胃承气汤,无事柴胡也。以少阳之传阳明,经迫腑郁,必见吐下。大柴胡证吐下盛作,正是少阳阳明经腑双病之秋,故大柴胡柴胡与承气并用,双解经腑之邪。此已吐下在先,仅存欲吐便溏,止是少阳余波,故不用柴胡,而用承气。若非由自极吐下而得者,便是太阴证,不可与承气也。所以知其自吐下来者,以今日之欲呕与便溏,少阳之余波犹在故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伤寒悬解 总目录
卷六・阳明经上篇 五十章
阳明瘀血证 三章
阳明解期 一章 阳明五十
卷七・阳明经下篇 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提纲 一章
卷八・少阳经上篇 二十二章
提纲 一章 (当前页面)
少阳传经 三章
热入血室 三章
少阳解期 一章
卷九・少阳经下篇 十六章
少阳坏病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伤寒杂病论序
  2. 笔画索引
  3. 太阳中风 十五章
  4. 寒热死生
  5.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6. 病 三章
  7. 卷一・脉法上篇 三十一章
  8.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9. 伤寒论序
  10. 阳明瘀血证 三章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