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小说 > 古代的医生 --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4)

书名:《古代的医生》  作者:罗大伦

 

公元13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尊师和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定。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了。

熟识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

一片凄凉景象。

刚回到家乡的李东垣比较疲惫,“但依蒲团,唤童烫酒,看万里水绡染就”。

实际上,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李东垣所向往的生活,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从他回到家乡到他去世这八年中,他做了大量的事情:

一、他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东垣试效方》中几乎全部的医案都出自这个时期;

二、他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将已经写过的《内外伤辨惑论》重新整理,成书,其它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整理了出来;

三、传授学问,他开始着手物色自己的传人,将学问传下去。

其中传授学问是一个最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好的弟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好古在跟随李东垣学习的时候,李东垣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去哪里去找呢?

李东垣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周德父说了。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啊,他这个人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李东垣很高兴,就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见面。

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的好,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情。

这封信现在还可以看到,在罗天益后来写的书《卫生宝鉴》的序中,全文收录了,只有几个字脱落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拿来一看。

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见面时,李东垣看到信后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罗天益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不知道如果各位的导师如此问您会怎么回答,因为不大好回答,您说挣钱的那个估计是没戏了,您说想学传道的,则很容易被认为是说大话。

罗天益同学虽然憨厚,但脑子还是蛮快的,立刻回答:“亦传道耳。”

真是高啊,罗天益老婆孩子都有了,拖家带口的,如果说不赚钱仅仅是为了传道,谁信啊,所以说了个“亦传道”,说明养家糊口还是要的,但您的学问的传播,差不了您的。

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李东垣听了很满意,当即决定,收下了这个学生。

入学的条件还很优惠,食宿全部由老师李东垣负责。

有这种好事?当然有,因为李东垣看中了罗天益的人品,知道他的家里很贫穷,为了让他能够放心地学习,就提供了助学金。

不但有助学金,还有奖学金。

在罗天益跟随李东垣学习了三年的时候,李东垣看到,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奖励罗天益能够如此坚定地坚持学习,李东垣拿出了“白金二十两”,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罗天益叫来,对他说:“我知道你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怕你动摇了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吧!”

罗天益吓了一跳,哪有这样的老师啊,自己不交学费也就罢了,还白吃白住,然后还要给钱?

于是罗天益连忙极力推辞。

李东垣斩钉截铁地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意是:“比这点儿钱更贵重的学问我都给你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你就不要推辞了!”(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这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老师和学生的佳话。

不同寻常的老师,遇到了不同寻常的学生。

在李东垣的资助下,罗天益认真刻苦地跟随老师学习了八年,直到李东垣去世,尽得其传。

有了罗天益做徒弟,李东垣治病的医案有人记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更多的李东垣是如何诊病的资料。

举几个例子吧: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的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

于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

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

估计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

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的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要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

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和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

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以群阴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用服第二副药就痊愈了(不再服而愈)。

看来高手就是高手啊,一击而中。

再讲个治疗元好问的医案。

李东垣回到家乡后,元好问也来到过真定串门。

当然,他不是特别来看李东垣的,他是当时的大名人,朋友多,所以到了真定东家西家到处走。

他先去的就是前面这位患者王善甫家了,这位王先生是京城管酒的官,当然家里也有点儿酒,元好问估计就奔这酒去的,就多喝了点儿。

结果没两天元好问就发现自己脑袋后面,头颈部位生了个小疮,开始还没在意,两天后开始觉得疼。但也没在意。

第二天还见到李东垣了(见国医李公明之),两人光顾着见面高兴了,结果自己还忘了问自己的疮这个事儿了,这一天见到了好几次,都忘了问了。

再过两天,坏了,开始觉得脖子发硬,发麻,“势外散,热毒焮发”。

这个时候旁边开始有人吓唬他了:您没听说,本地有个刘大人就是脑袋长疽刚死的!

在古代,后背或者脑后长的疔疽是真的能导致人死亡的,比如着名的项羽的亚父范增就是患背疽死的。

元好问吓坏了。

第三天,这个疮疽疼得已经无法睡觉了。

也不知道这位元好问怎么了,居然没有找李东垣,而是去了另一个外科大夫那里。这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估计是一开始没和人家讲现在不好意思找人家了?或者是觉得李东垣擅长治疗内伤病,外科治得怎么样不清楚?反正当时人家怎么想的我们搞不大清楚了。

这位外科大夫先给开了点药,然后看患者是这么大的名人,自己看不放心,就把一个师兄也找来一起看。

看的结果是说:现在没法儿弄,要等到十八天后脓出来后再处置吧,三个月后才能好(不知道这位跟谁学的,这么个治法儿没法儿不死人)。

元好问很狼狈,越想越害怕,心里琢磨:这么个疼法儿,十八天后我都该挂了!

于是这才赶紧找来了李东垣。

李东垣一看,一点没当回事儿,“谈笑如平常”。

元好问都急了,兄弟我都快挂了,您还不当回事儿?

其实我们李东垣很会使用心理疗法,如果此时他显示得很严重的样子,估计元好问会吓得晚上喝药自杀的心都有了。

李东垣说:“这个疮疽当然有点严重,但是有我在这里,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去吧!”(子当恃我,无忧恐尔)

然后回家了,留下忐忑不安的元好问。

下午,李东垣带着装备来了,他拿出了枣核那么大的艾柱(艾蒿绒做成的柱状物,中医用来点燃做艾灸)。

元好问差点吓晕过去:“您这是要干嘛?!”

李东垣告诉元好问:“要先用火攻之策,然后再用药”。

元好问:“天啊!”

于是李东垣就开始用艾灸灸,灸了一百来壮,具体灸的位置看记载应该是创面,但这种治疗方法现在已经不大用了(您别回头长了疮用艾灸治,你我都不是李东垣,没那个把握啊)。

然后才开药。在开药之前先给元好问讲了一大堆的道理,还把《黄帝内经》背诵了好一大段,什么“必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等等的,估计几百字吧,我嫌费事儿,就不给您打出来了。

李东垣明白,对元好问这种特有学问的人,就要在道理上给他讲清楚,否则这种人特多疑,觉得自己也会分析,回头想歪了,治疗一半不定又跑哪个庸医那里去了呢。

结果背诵的这些大家都听不大懂的东西很起作用,元好问觉得这里面学问很大(他一定是这么觉得的,因为他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了,还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东垣试效方》中),于是开始安心治疗。

李东垣开的方子是: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酒知母、羌活、独活、防风、藁本、防己、当归、连翘、黄芪、人参、甘草、苏木、泽泻、橘皮、桔梗

并告诉元好问,服药后会精力大旺,胃口增加,筋骨健壮。

元好问也不管那么多了,一口把药喝了。

结果喝完后感觉很困,倒在床上就开始大睡(药后投床大鼾)。

第二天,太阳很高了才起来,手一摸,咦?疮消了七八分(以手扪疮肿减七八)。

元好问真是个多疑的人,疮变小了,他又怀疑是不是要从前面出来啊(予疑疮透喉)?于是赶快把李东垣给喊来了。

李东垣碰到这么个患者可真是倒霉了,没办法,谁让是朋友呢。就跑来了。

来了一看,说:“您这马上就要好了,从今天开始记着天数(屈指记日),不出五七天,该结痂了,就可以出门了”(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门矣)。

又过了三天,元好问睡觉中忽然有“霄寐之变”,这位多疑的人又觉得这是死亡的征兆吧。于是很痛苦,却又找不到人说(予惧其为死候,甚忧之,而无可告语之者)。

救星终于来了,李东垣正好来看望他,一进门,就逗元好问:“您服药后有三个见效的事情,为什么不主动告诉我呢?”(子服药后有三验,而不以相告,何也?)

元好问装傻:“啊?”

李东垣:“您这几天,是不是饭量特好啊?”(子二三日来,健啖否乎?)

元好问:“是啊!”

李东垣:“您的脚和膝盖,以前没劲,现在是不是走路特有劲了?”(子脚膝旧弱,今行步有力否乎?)

元好问:“是啊!”

李东垣:“您昨天晚上睡觉,有霄寐之变,为什么不主动交代呢?”(子昨宵梦有霄寐之变,何不自言?)

元好问坏笑一下,心想:我就是不告诉你!(予为之一笑,终不以此变告之也。)

再过了几天,就全好了,从开始治疗到平复如常,只用了十四天的时间。

实际上,李东垣在治疗疮疽的同时,也捎带把元好问的身体给调理了一下

元好问佩服极了,亲自写了治疗过程的记录,最后加了一段话,大意是:别的医生也可能有能够治疗好的,但是能像李东垣这样,除了治疗好之外,还能把治疗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的(历数体中不言之秘),我平生只看到李东垣一个人能够做到啊。

他惦记的还是那个高深的理论呢!

真是做学问的人啊!

 不知道这些医案大家是否原意听,如果喜欢,我就再讲讲,反正医案很多,随便再讲一个吧:

有个叫李和叔的人,一直以来很不开心。

不开心是因为在子嗣的事情上出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闷在心里。

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了李东垣,说:“我向您反映个问题,我中年以后啊,得了个儿子,可是长到一岁以后呢,出了问题了。”

李东垣很好奇:“什么问题呢?”

李和叔说:“他的身上长出了‘红系瘤’,结果治疗后没有效果,死了。”(身生红系瘤不救)

现在看来,这是肿瘤一类的问题啊。

李东垣:“有这等事儿?”

李和叔:“是啊,还没完呢,后来我又有了三四个孩子,都是等长到一二岁的时候,长出了同样的红系瘤死了!请您帮着想想办法吧!”

李东垣听了也感觉有些挠头,甭说李东垣了,这事儿拿现在来也够北京各大医院专家研究一阵的(估计也未必能研究出个结果)。

最后,李东垣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对李和叔说:“这样吧,我回去试着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个思路来。”

回家以后,李东垣照例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二天,李和叔又来了,李东垣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为什么了!”

李和叔非常好奇,急迫地说:“为什么?”

李东垣解释到:“你的肾(中医的‘肾’不单单是西医的泌尿体统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在内)里面有伏火(也就是潜藏在里面的火邪),以气相传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这样的遗传基因生孩子),所以孩子都有了这样的疾病,“触遇而动”(意思是遇到诱因了,就开始发病),病发在肌肉之间,俗称叫做胎瘤的就是它了。”

李和叔表示很佩服,但是又对此理论有点不大理解。

于是李东垣又说:“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精液,看看里面是否有红色的物质。”

李和叔迅速地跑回家,观察了一下,还真的有啊!(估计是已经引起炎症了)。

然后又跑了回来,这回是彻底地相信了,于是李东垣开始开方,用了滋肾丸治疗,来“泻肾中的火邪,补真阴之不足”,然后告诉李和叔,一定要忌酒,和忌食辛辣的食物。

滋肾丸的方子特简单,就是酒制知母二两、酒制黄柏二两、肉桂一钱,做成丸,每次按量服用。

然后让李和叔的老婆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阴,如果再怀孕,五个月后要服用黄芩和白术做成的散,吃个五六次就可以了。

结果,李和叔在东垣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又生了个儿子,长到三岁也没有发病,到后来一直长大成人。

经过了这个事情,李和叔对李东垣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说:“先生乃神医也!”

然后,拜李东垣为老师,“遂从而学之”,成为了李东垣的又一个弟子。

不多说了,总之,李东垣在这个时期治疗了很多患者,并且许多医案被记录了下来,使我们今天能够得见高人的手眼。

最后的时光

时光荏苒。

八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

此时的李东垣已经是一个老者了。

长年的奔波、饥饿与劳累过早地消耗了他的体力。

而近些年的写书、授徒、诊病这三样繁重的劳动最终使得这位老人的精力日乏。

但是范尊师叮嘱过他的话却仿佛一直在他的耳旁响着,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加快进度。

在这八年里,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全部写成了资料,有的是他自己亲自写成了书,比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伤寒会要》,其中仅《伤寒会要》就有三十万字。三十万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用毛笔一点一点写的啊。

剩下的好多资料,他自己没有时间整理了,就分成了类,编成册。

告别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

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他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常常很久地坐在那里,从窗子望出去。

看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看云起云落。

回想自己这漂泊的一生。

罗天益这些天已经感到了,师父的精力开始衰竭了。

但是他没敢相信离别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终于有一天,李东垣把罗天益叫到房间里来。

罗天益进来后吓了一跳。

只见案几上摆满了书稿。

虚弱的李东垣望着罗天益,望着这个即将接过重担的弟子。

然后吃力地对他说:“天益,我自知时日无多了,这些,是我平时所整理的资料,全部是我的理论和经验总结,现在,我把它们已经分好类,全部交给你!”

罗天益听到这些告别的话语,泪水喷涌而出,跪到地上,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李东垣叹了口气,接着说:“这些书给你,不是为了我李东垣,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啊,希望你一定要将它们传下去,千万不要让它们湮灭了!”(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李东垣:“你一定要答应我。”

罗天益已经哭得难以言语。

李东垣已经没有力气了,但仍期望地望着他。

罗天益终于边哭边磕头:“老师,我答应您!我答应您!”

李东垣松了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时在公元1251年2月25日。

这个昔日的富家少年,人们一直因他的财富而认为他的生活是潇洒的,而实际上在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生活在瘟疫、灾荒、战乱、饥饿、居无定所的过程中,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动乱年代,他经历了人世间最为黑暗的一幕,但是,他却凭着自己的信念,领会了医道的真谛,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又为我们奉献了璀璨的中医财富。他的思想的光辉,穿透时光的阻隔,一直照射到今天。

当你看到一本本他留下的书的时候,对他说声谢谢吧。

他是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尾声

七百多年以后。

北京。

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

洁净阅览室,窗明几净。

我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本李东垣留下的着作。

我看着每一本书的序中记录的刊印过程。

心里感叹到:“罗天益君,你终于做到了!”

是的,罗天益终于做到了,他用行动履行了他对老师的承诺!

现在从某个角度来看,他几乎就是为了李东垣而生的。

在李东垣去世后,罗天益伺奉李东垣的夫人如同自己的母亲,一直到老人家八十岁去世。

他自己也终成一代中医名家,在元代太医院任太医。

任太医期间,他把李东垣留下的书稿一本本地整理,然后拿去刊行,并最终流传了下来。

他在每本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是我老师李东垣先生写的,我只是在做整理工作。

在将老师的着作全部完成后,他才写了自己的着作《卫生宝鉴》。

在刊行《卫生宝鉴》一书的时候,他把当年到老师家拜师时,自己写给老师的那封信,放在了目录的前面。

这封信,放目录的前面显得很突兀,古人是没有这样的规矩的。

没人知道他的这个举动是为了什么。

但是,我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怀念他的老师李东垣。

我甚至都能够想象到,罗天益是含着泪水这样做的。

信里面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

都饱含泪水。

图书馆的电灯陆续亮了。

阅览室里一片通明。

原来到晚自习时间了,同学们鱼贯而入。

我的心里突然有种冲动,想把这封信给他们看看……

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养生

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千万别饿着自己!

很多人会感到迷惑:饿着自己?现在是什么年代?不是李东垣那个有上顿没下顿的饥荒年代了,现在不吃撑了就不错了!还能饿着自己?

没错,大家先别急,这个年代不但会有人饿着自己,还会把自己给饿病了,您且听我往下细聊。

很多白领的生活有如下特点:晚上尽可能地晚睡,觉得睡早了都对不住自个儿,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早上起不来——没法儿起来,因为刚睡没几个点儿啊,等到闹钟响了无数次以后,才很愤怒地起来,先把闹钟砸了,然后才想起在砸前一秒钟看到的时间是八点整——上班晚了!

于是穿上衣服,跑出房门,从轻轨八通线北苑站上直奔四惠站换一号线,然后建国门换二号线,东直门上来一通跑到了单位,还是晚了。

正碰上经理在门口,嘿!怎么你又迟到了,说你多少次了怎没记性啊。回头再说你。来来,正好我们的货来了,得,就你了,你帮着搬一下吧。

这批货真叫重,差点把这位累趴下,回办公室后,再看这位就蔫儿了,满脑袋想得都是:中午什么时候开饭啊!

然后中午开饭的时候到食堂狂吃,吃下了令人瞠目的饭量。

这就是一个经常发生的片断,仔细分析其中的经过,您就会发现这跟围城之中的大金国军民有着同样的状态,饿着肚子,在饥饿的情况下干活,搬石头修城墙。然后,解围后,狂吃。

很多的白领是长期的不吃早饭,有的只是拿一点零食对付,然后在上午干各种活儿。

西医认为早晨不吃饭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患胆结石。

但是中医认为还会出现其它的毛病。

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

尤其是在饥饿的时候,如果在处于劳倦的状态下,则危害更大。

我经常会碰到很多白领向我咨询:我得了疲劳综合征怎么治疗啊?我的症状就是浑身无力,总是提不起精神,一干活就累,爱感冒,抵抗力低,容易闹肚子,等等。

您再看看现在教科书中补中益气丸的主治范围(这是李东垣的方子):“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

不用说,您已经发现了吧,两者相差无几。

对,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早晨长期的不吃饭,然后在上午干活,这个时候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会最终导致您身体的整个健康水平的降低。

民国时期有一个着名的医生叫张锡纯,他治疗过很多这样的病例,其中有一个车夫就是在饥饿的状态下,空着肚子奔走了七八里地,结果是呼吸短气,心中发热,不爱吃东西,肢体酸懒无力,稍微一动弹就觉得气短,最后张锡纯就是用补中益气法给治好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患者,有个教师就是早晨没有来得及吃饭,然后上午讲了一个上午的课,下课回来坐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胸口总有一口气提不上来,呼吸困难,然后回家后感冒,发烧,过些日子到医院检查出现了血尿,最终诊断为肾炎,最后也是用补中益气法取效。

有的人会认为这个病与没吃早饭没关系,但是,在中医这里,它们是非常相关的。

上面的是最终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的。

没有那么严重的,就是所谓的疲劳综合征了。

好多白领因为所谓的疲劳综合征非常的痛苦,因为到西医那里去医生会认为他没有病,需要休息,可是休息了却发现也没有什么用。

这种情况在国外特别的多,他们那里也有大量的白领有这样的反映,然后医生觉得自己的压力非常的大——解决不了人家的问题啊,于是在做各种努力,有的还说发现是某种病毒什么的导致了疲劳综合征。

我认为他们说反了,是因为患者的健康水平下降才导致细菌病毒的容易入侵。

当然,“疲劳综合征”在中医里面也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情致方面的原因,但是脾胃受伤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各位,千万别跟自个儿过去不,一定要吃好早饭。

还有一部分把自个儿饿着的人,就是那些想减肥的女孩子,这部分人对自己身体的折磨的惨烈程度绝对和围城下的大金国军民有一比,长期的拒绝正常饮食,以黄瓜片,苹果为主食,同时怕自己的毅力不够,还在街上买来一些降低食欲的西药。

她们由于不知道脾胃受伤后的严重后果,所以勇往直前,无知无畏。

但是后果很严重。

在中医里,我们认为女子的脾胃一旦受伤,则气血的来源就受到严重的阻碍,而女子身体的各个系统,尤其是生殖系统对气血的依赖尤其严重,气血的不足会造成月经、胎、产等环节都出现问题。

这不是我在危言耸听,现在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病例,由于减肥,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开始厌食,然后二十几岁就开始绝经,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卵巢萎缩,最终导致无法生育孩子。

丈夫嫌弃,婆家反目,自己痛苦。

这样的悲剧很多。

有一次我跟随组织到距离北京不远的张家口市义诊,患者站了很长的排,轮到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我开始诊脉,她一伸胳膊,胳膊非常的细,我搭上脉以后心里就知道,这是个问题很大的患者,就问旁边她的父亲:“她的气血怎么这么弱啊!”,他父亲很低声地说:“减肥减的。”

女孩子在读大学,因为减肥,开始厌食,月经不来已经两年了。

他父亲很焦急,女孩子自己还笑眯眯的呢。

我心里想,我还没说后面更加严重的后果呢,说了只怕她该睡不着觉了。

她已经服用了很多活血通经的药物,我告诉她和她父亲,不要再服用通经药了,因为无经可通,比喻一下,就是河里已经没有水了,您还在那儿挖河沟干嘛?

赶快要调理脾胃,养气血,脾胃的功能恢复了,气血足了,才能再调经。

义诊结束后我就返京了,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后来如何。

但是我知道,即使我能治疗得了她,也治疗不了天下那么多的同类患者。

因为减肥药厂商和模特界还在大力宣传骨感如何的美,纤瘦如何的迷人。

举世若狂,女孩子们仍在前仆后继。

希望各位兄弟看后一定要看牢了自己的女朋友,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手段解决——把减肥药砸了。

好了,李东垣就讲这么多吧,希望各位有所收获。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古代的医生 总目录
古代的医生之二--朱丹溪
古代的医生之二--朱丹溪(5)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1)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2)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3)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4) (当前页面)
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
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1)
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2)
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3)
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4)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古代的医生之十三--黄元御(2)
  2. 古代的医生之十三--黄元御(3)
  3. 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
  4. 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3)
  5. 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7)
  6. 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2)
  7.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3)
  8. 古代的医生之十三--黄元御(5)
  9. 古代的医生之十二--薛立斋(6)
  10. 古代的医生之三--李东垣(2)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