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通行补。   见肺补。   味苦气降,入心与包络,去瘀生新,调经补血,治血虚血瘀之症。   见肝补。   见脾补。   见肾补。   见胆补。   见通行补。   见脾补。   甘平而涩,能交心肾,安君相火邪,涩精气浓肠胃,兼治女人一切血病。莲心苦寒,清心去热。   见肾补。   以心归心,以血导血,用作补心药之向导,义盖取此。   见肾补。   见通行和。   苦辛温,入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而交心肾,泄热行气散郁,利窍豁痰,兼治痈疽,去心用。   见肺和。   苦微寒性升,入心、心包而泻火,兼除三焦大肠胆经湿热,能散诸经血凝气聚,利水杀虫,为十二经疮家要药,多服减食。   见肝和。   见肝和。   辛苦温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去湿除风,消痰积治惊痫,疗热闭胸膈,解毒杀虫,多用独用耗散气血,或用米泔浸饭锅内蒸,则臻于中和矣。犯铁器令人吐逆。   见肺和。   辛甘平,气香性润,透心脾滋肝肾,养血止汗除风湿,助脾药中惟此不燥。   见通行和。   见通行和。   甘咸平性急,入心肝血分,散瘀生新,和血敛疮。   辛香苦平,入心经,安神去祟,行血下气,安息国名也。   见脾和。   见脾和注。   主治与茯苓同,而入心之用居多,安魂养神,疗心虚惊悸。黄松节即茯神心木,疗筋挛偏风心掣健忘。   见肝和。   见肾和。   见肺和。   甘微寒,养心止血,除烦利溲。浮小麦咸凉,止汗凉心退热。麸皮甘寒,与浮麦同性,醋拌蒸,熨滞气痹痛。面筋甘凉,解热和中。   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解毒敷疮,通乳汁下胞胎,最渗精液不宜久服。相思子苦平,研服,能吐邪气及蛊毒。   辛平有毒,镇心肝安魂魄,治惊痫风热之病。   功用与金相同。   见肾和。   甘平涩,入心肝肾大肠,能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固精止汗,定喘解毒,皆涩以止脱之义。   见肝和。   见肝和。   见肺散。   见肾散。   见肺散。   见通行散。   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盐水炒治下焦火。   性味功用并似黄连,治小儿潮热五疳,解吃烟毒。   见肺寒。   苦寒入心,胜热折火之本,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为中上二焦之药,亦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中空者名枯芩,佐栀子泻肺火,中实者名条芩,泻大肠火。   见脾寒。   见肝寒。   见胃寒。   见小肠寒。   甘淡微寒,降心火,利小肠,清肺热,通气止血利水。   见胃寒。   见肾寒。   见肺寒。   大苦大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之风热,消肿止痛,治喉齿疮痔诸疾,解药毒,疗人马急黄。   苦寒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郁火,最清胃脘之血,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见肝寒。   辛淡甘寒,专凉心经亦清脾气,清痰止渴,除上焦烦热。   甘微寒,凉心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治中风惊痫,南海大竹内黄粉也。   苦寒,清心开胃去湿热。   见肺寒。   咸寒沉阴,内用镇心安魂坠痰,消积杀虫,外用解热拔毒,去瘀长肉。铅粉主治略同。   甘凉,体阳性阴,心经血分药,镇心而泻邪热,定惊清肝,祛风解毒,治癫狂下死胎,多服令人呆闷,细研水飞,如火炼则有毒,服饵常杀人,或用原块辰砂绵裹,入药同煎最妙。   见胃寒。   见肝寒。   见肝寒。   苦寒入心,胜热润燥,泻肝胆之火,兼能明目疗疳,醋和灌谷道治大便不通。   甘凉,清心肾之火,疗惊悸骨蒸痰热疮毒,锉屑煎服。   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涂痔。   抑心火,治消渴。   甘咸寒,入心肝二经,镇心安魂,泻热坠痰,拔毒生肌。   见脾热。   见通行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