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脾胃论 -- 卷下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书名:《脾胃论》  作者:李东垣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也。甲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丙小肠,热也,主长养周身之阳气。亦皆禀气于胃,则能浮散也,升发也;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为病不可胜纪,青、赤、黄、白、黑五腑皆滞。三焦者,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为火乘之,是六腑之气俱衰也。腑者,腑库之腑,包含五脏及形质之物而藏焉。且六腑之气,外无所主,内有所受。感天之风气而生甲胆,感暑气而生丙小肠,感湿化而生戊胃,感燥气而生庚大肠,感寒气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气而生三焦,此实父气,无形也。风、寒、暑、湿、燥、火,乃温、热、寒、凉之别称也,行阳二十五度,右迁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虚也,皆由脾胃之弱。

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且心火大盛,左迁入于肝木之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脉洪大而弦,时缓,或为眩运战摇,或为麻木不仁,此皆风也。脾病,体重即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为大疽大痈。

若以辛热助邪,则为热病,为中风,其变不可胜纪。木旺营运,北越左迁,入地助其肾水,水得子助,入脾为痰涎,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肺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当先于阴分补其阳气升腾,行其阳道而走空窍,次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是也。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脾胃俱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则阴阳气平矣。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今言肾主五液,上至头,出于空窍,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痫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清涕出于鼻,皆阳跷、阴跷、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肾水不任煎熬,沸腾上行为之也。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

五脏外有所主,内无所受。谓无所受盛,而外主皮毛、血脉、肌肉、筋骨及各空窍是也;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藉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tags: 经络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脾胃论 总目录
卷中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当前页面)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夭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温胃汤
  2. 清神益气汤
  3. 生姜和中汤
  4. 胃风汤(一)
  5. 神圣复气汤
  6. 升阳益胃汤
  7. 益胃汤
  8. 藿香安胃散
  9.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10. 升阳除湿汤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