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悬解 -- 卷十一・少阴经全篇 四十六章

提纲 一章

书名:《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少阴虽从君火化气,病则还其本原,寒水司权,有阴无阳。寒主蛰藏,藏气当令,而无微阳以鼓之,是以脉微细而善寐。阳明之病,脉实大而不得卧者,少阴之负趺阳也,少阴之病,脉微细而但欲寐者,肤阳之负少阴也。盖土旺则不眠,水旺则善寐,自然之性如此。少阴提纲揭此一语,而少阴之性情体状传真如画,则夫扶趺阳而泻少阴,自为第一要义。于此而稍事滋润,将使之千古不寤矣。少阴醒梦之关,不可不急讲也。

 

少阴经提纲一 少阴一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肾之经也。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阳动而阴静,静则善眠,故曰欲寐。

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少阴之脉微细,必兼沉也。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水脏,其脉自沉,乃始得病时,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温里以发表,少阴之汗法如此。此与太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章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八十三 (方【87】)

【87】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附甘草证二 少阴三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己土。少阴禁汗,此微发汗者,以二三日内,尚无少阴之里证,故微发汗也。

此推原上章之义。无里证,何以知为少阴?是必脉已见沉。沉为在里,何以宜汗?是必发热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八十四 (方【88】)

【88】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发热脉沉,犹可微汗,若身无发热,而沉兼细数,此为病已在里,不可发汗。盖火旺土燥,寒水不能独盛,水盛而寒作者,由火土俱败也。再汗之以泻阴中丝微阳根,则纯阴而无阳,大事坏矣,故不可汗。

少阴脏病连经者二章,麻黄附子二方是也。自此章之下,悉是脏病,并无一字言经病者。脏寒水动,乃可曰少阴病,若五日经传少阴,未入肾脏,少阴诸里证丝发未形,而其时三阳、太阴经证俱在,何得曰少阴病乎!曰少阴病者,少阴盛极,独自为病也。阳明、三阴俱同。

 

四逆证四 少阴五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方【14】)。

阳消阴长则人衰,阳虚阴旺则人病,阳绝阴孤则人死。阳盛于火,阴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少阴水脏,病见沉脉,则经阳卸事,脏阴司权,死机攸伏,法当急温,宜用四逆。迟则水动寒作,死证蜂生,温之无及矣。

肾水有泻而无补,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伤寒》,少阴但有泻水补火之法,而无泻火补水之方。其余六经,以及《金匮》杂证,泻火则有之,补水则未有。后世庸愚妄缪,乃有泻火补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纷纭,以为天下万世祸。今日遂成海内恶风,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附子证五 少阴六

【305】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附子汤,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附子汤】八十五 (方【90】)

【90】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证六 少阴七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一二日中,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当灸之以温外寒,附子汤以温内寒也。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而非燥热,互观自明。

 

咳利谵语证七 少阴八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寒水之脏,下利则有之,不应谵语,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逼劫发汗,耗其心液,阳随汗泄,神明惑乱故也。其小便必难,以少阴阳弱,不宜发汗,火逼劫而强责之,泻其血中温气,湿旺木郁,不能疏泄也。

 

发汗动血证八 少阴九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汗生于血而酿于气,譬之釜水腾沸,气蒸为露也。少阴病,气虚血寒,但有厥逆而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血之所以不上溢者,气敛之也。气根于水,强发其汗,泻其阳根,卫虚不敛,营血失统,上走七窍。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最为难治。以阴盛于下,阳盛于上,下之阴盛,故见厥逆,上之阳盛,故见血脱。血中温气,绝根外亡,则阳竭矣。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阳虚故脉微,脉微发汗,则阳根亦亡,是以不可发汗。阳气已虚,而尺脉弱涩者,则血中之温气非旺,复不可下之也。

 

咽痛吐利证十 少阴十一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阴阳俱紧,阴阳即尺寸也。伤寒之脉,不应有汗,反汗出者,阳亡于外也。则此之脉紧,乃里阴之内盛,非表寒之外束矣。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水旺火盛则咽痛,水旺土湿则吐利也。

此提少阴咽痛吐利之纲,下分应之。

 

甘草桔梗证十一 少阴十二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以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泄热而缓急迫也。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急迫,桔梗降逆而开结滞也。

【甘草汤】八十六 (方【93】)

【93】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八十七 (方【94】)

【94】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半夏散证十二 少阴十三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半夏散】八十八 (方【96】)

【96】半夏散

半夏 桂枝去皮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苦酒汤证十三 少阴十四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寒水下旺,火盛咽伤,故生疮,不能语言。金被火刑,故声不出。苦酒汤,苦酒败结而消肿,半夏降逆而驱浊,鸡子白清肺而发声也。

【苦酒汤】八十九 (方【95】)

【95】苦酒汤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苦酒即醋也。

 

猪肤汤证十四 少阴十五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寒水侮土,肝脾郁陷,而为下利。胆胃俱逆,相火炎升,故咽喉痛肿,胸满心烦。猪肤、白蜜,清金而止痛,润燥而除烦。白粉收泄利而涩滑溏也。

【猪肤汤】九十 (方【92】)

【92】猪肤汤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猪肤即猪皮,能清热润燥。白粉即铅粉(白粉即铅粉 恐非也,铅粉岂能炒香乎?当为米粉也。),能止泄断利。

 

四逆证十五 少阴十六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方【14】)。

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烦渴证十六 少阴十七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心火上腾则生烦,肾水下旺故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此属少阴也。利亡津液,于是作渴。津愈亡而阳愈泻,口虽作渴,而实属阳虚,阳虚津亡,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则少阴病形悉具矣。小便之白者,以下焦阳虚而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制水者土,土郁则克水,湿热郁蒸而小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也,土败阳亡,不能制水,故小便色白。

 

吴茱萸证十七 少阴十八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方【81】)。

吐利厥冷,烦躁欲死,则中气颓败,微阳离根矣。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真武汤证十八 少阴十九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三日不已,以至四五日,寒水泛滥,土湿木郁,风木贼土,是以腹痛。土湿而木不能泄,故小便不利。湿流关节,淫注四肢,故沉重疼痛。寒水侮土,故自下利。凡此诸证,为土病不能制水,有水气停瘀故也。其人或肺气冲逆而为咳,或木能疏泄而小便利,或土湿木郁而小便不利,或胃气上逆而作呕者,皆缘水气之阻格。真武汤,苓、术,泻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真武汤〗九十一 (方【39】)

【39】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五味、干姜、细辛,敛肺降逆,所以止咳。茯苓利水之剂,故去茯苓。利缘脾阳

之败,去芍药之泻脾,加干姜以温中。生姜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呕利汗出证十九 少阴二十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脾陷则为利,利亡血中温气,是以脉涩。胃逆则为呕,阳气升泄,是以汗出。阳气愈升,反则下愈寒而利愈多,必数更衣,乃利少者,是脾阳续复而胃阳欲脱也。当温其上,灸之以回胃阳也。

 

猪苓证二十 少阴二十一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五(方【77】)。

脾陷而为利,胃逆而为呕,肺逆而为咳,火升而为烦渴,阳泄而废卧眠,是皆水泛而土湿故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渗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润燥也。

 

四逆散证二十一 少阴二十二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寒水侮土,四肢厥逆,其人或肺逆而为咳,或木郁而为悸,或土湿木遏而小便不利,或寒气凝滞而腹中痛,或清气沉陷而泄利下重者,是皆土郁而木贼也。宜四逆散,甘草、枳实,培土而泻滞,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也。

〖四逆散〗九十二 (方【100】)

【100】四逆散

甘草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五味、干姜,敛肺而止咳,升陷而止利,缘干姜温中,则陷者自升,逆者自降也。土湿木郁,则为悸动,桂枝疏木而达郁也。茯苓利水。水寒木郁,贼伤脾土,则腹中痛,附子暖水而温寒,荣木而舒肝。薤白散滞而升陷也。

 

通脉四逆证二十二 少阴二十三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阴旺阳虚。设见恶寒,则阳败而无生望,若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见赤色,或风木贼土而腹痛,或浊气上逆而干呕,或滞气冲击而咽痛,或下利虽止而脉微欲绝不出者,是阳弱而气郁也。通脉四逆汤,姜、甘,温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阳。服之其脉即出者,是阳回而气达,其病当愈,以其阳微欲绝,而实原未尝绝也。

〖通脉四逆汤〗九十三 (方【99】) 此即四逆汤,而分两不同

【99】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阳郁不达则面赤,加葱以达阳气也。芍药泻风木而止腹痛。生姜降浊止呕。桔梗开结滞而利咽喉。人参补阳气以充经脉。

 

白通汤证二十三 少阴二十四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气虚阳陷,则脉绝不出。白通汤,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而脉出矣。

〖白通汤〗九十四 (方【97】)

【97】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猪胆汁证二十四 少阴二十五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原为下利脉微,故以葱白通其脉也。乃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而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加以干呕而心烦者,此以阴盛阳格,姜、附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下利脉微依然,而呕烦并作。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人尿、猪胆,清君相而除烦呕,姜、附下行而温水土,葱白上达而通经脉,脉应出矣,而出不宜骤,服汤而脉暴出者,阳根已绝而外脱则死,脉微续者,阳根未断而徐回则生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九十五 (方【98】)

【98】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桃花汤证二十五 少阴二十六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水寒土湿,愈久愈盛,脾陷肝郁,二气逼迫,是以腹痛。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木愈郁而愈泄,水道不通,则谷道不敛,故下利不止。木郁血陷,寒湿腐败,风木摧剥,故便脓血。桃花汤,粳米补土而泻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桃花汤〗九十六 (方【91】)

【91】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汤证二十六 少阴二十七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水脏,下利而便脓血,总是湿寒,万无湿热之理,桃花汤实为主方,不可易也。

 

下利脓血证二十七 少阴二十八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灵枢・脉度》: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桃花汤之治便脓血之虚者也,若稍盛而生热者,可刺经穴以泻之。

 

身热便血证二十八 少阴二十九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膀胱,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总统皮毛,故腑热一身俱热,是必病便血。《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肾,脏也,膀胱,腑也,肾温则阳气秘藏而血不流溢,肾寒则脏中之阳散于膀胱之腑,腑热,故血海不秘,随膀胱而输泄,必便血也。

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少阴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水升而化火,则癸水不寒。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水火同气,而独以寒水司权。火降而化水,则丙火不热。病则癸水不化丁火,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丙火不化壬水,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此其中有甲乙之木邪焉。肝以风木而主疏泄,胆以相火而主秘藏,肾之温暖而蛰封者,相火之秘藏也,膀胱之清凉而通利者,风木之疏泄也。病而风木不能疏泄,故水道不通,相火不能秘藏,故膀胱有热。

足少阳自头走足,病则上逆,手少阳自手走头,病则下陷。膀胱之热者,手少阳三焦之相火离肾脏而泄于膀胱,一身手足之热者,足少阳胆经之相火离肾脏而泻于肢体也。肝木藏血,而其性疏泄,木陷于水,疏泄不行,怒而生风,愈欲疏泄。泄而不畅,其轻则为水淋,其重则为血淋。淋血之家,痛涩而频数者,风木强泄而不畅也。便血之证,热在膀胱,而肾脏则寒。盖肾寒不能生木,而后木郁而生风,风性善泄,愈泄而愈陷,愈陷而愈泄,故血不上行,而病下脱。其胆火之逆于肢体者,风木之疏泄也,其三焦之泄于膀胱者,风木之郁陷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伤寒悬解 总目录
卷十・太阴经全篇 十七章
太阴脏病
提纲 一章
太阴解期 一章
卷十一・少阴经全篇 四十六章
少阴脏病
提纲 一章 (当前页面)
少阴阳回不死证 四章
土盛水负证 五章
少阴中风欲愈 一章
少阴解期 一章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伤寒杂病论序
  2. 笔画索引
  3. 太阳中风 十五章
  4. 伤寒论序
  5. 寒热死生
  6. 阴阳易 一章
  7. 阳明虚证 阳明入太阴去路
  8. 卷一・脉法上篇 三十一章
  9. 病 三章
  10.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