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旨绪余 -- 补上卷缺

二十九

书名:《医旨绪余》  作者:孙一奎

二十九、论痰为津液、脾湿所生、亦有因于火、因于虚、因于气、因于食者、而二陈峻利之剂、不可以概用也生生子曰∶痰者,津液所生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脾虚停湿,则失其健运之常,不能致精于肺,遂而成痰,此脾湿而生痰者也。有阴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又因阴虚火动而成痰者也。由是知痰之为物,皆脾湿、津液所成明矣。治痰者,要当察其所来之源,世俗例以二陈统治诸痰,不分寒热。因于湿者,固亦宜矣。盖半夏燥脾湿,陈皮利肺气,茯苓入手太阴利水下行,甘草调和诸性,入脾为使。三味皆燥湿刚悍之剂,使水行气下,湿去土燥,痰斯殄矣,脾斯健矣;使脾无寒湿,则何以当之?由是知二陈之治痰者,非治痰也,是治痰之因于湿也。至于火刑肺金,不得下降,而用二陈者,此又失之疏也。

因于火则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无壅遏,痰安从生。丹溪曰∶“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正谓此也。若一例而以二陈治之,吾知脾愈燥而火愈动,非惟病不能去,而反增其喉痛声哑,咳嗽盗汗,烦躁口渴也已。又有食积痰者,饮食过饱则伤脾,脾伤则气馁,气馁则湿停,湿停则痰生矣,宜以保和丸类治之。又有气郁生痰者,严用和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宜七气汤、越鞠丸之类治之是也。又有风痰者,由表虚皮腠不密,风邪得以乘之,肺气不利,邪郁为热,是以浊涕稠粘,治宜散风利气,如杏仁、枳壳、紫苏。前胡之类是也。有惊痰者,惊则神不守舍,气乱胸中,清浊相干,脉道壅塞,痰遂生焉。故惊痰者,多生心痛颠疾,以牛黄镇心丸之类治之是也。有冷痰者,由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气馁行迟,津液凝滞所致。治宜温暖脾胃,脾充而津液行矣,如干姜、白术之属是也。又有肾虚不能制火,津液生痰,不能生血者,缘肺主出,肾主纳,今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以金匮肾气丸之类治之是也。内有茯苓、泽泻,利水下行,使湿去而痰绝;地黄、山萸,补实肾水,水升则火自降,而全收藏之职矣。至于中气不足,痰因积聚,胃中亦赖所养,不可峻用利药,恐胃一伤,凶变莫测,宜当温补,使脾胃充实,痰自流动,如六君子之类是也。

此丹溪所以谆谆戒人峻用利药之失也。若夫流饮、支饮、伏饮、悬饮、溢饮,积年累月,胶固难治者,当视其形气何如,或汗、或吐、或下、或熔,随其所宜,劫而去之,痰去则当补养,务使中气充实,庶无峻利之失矣,学人亮之。

或曰∶丹溪云∶“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也。”又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药也。欲上行,加引上药;欲下行,加引下药。”吾子以此言非丹溪语耶?余曰∶此盖指脾胃湿化之痰也。

脾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所受气者也。人之七情居处,不能一一中节,稍有悒郁,则气血凝滞,津液不行,痰斯生矣,故丹溪每以实脾土燥脾湿而言也。如“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除。气虚之人有痰,非竹沥不开”。又曰∶“痰结核在咽喉,燥不得出,以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以朴硝,以姜汁蜜丸噙化”。又曰∶“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热痰。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枳实治痰,能冲墙壁。人中黄能降阴火,而清食积之痰”。又曰∶“痰因火盛逆上,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制相火,其痰自除”。丹溪未尝纯倚二陈为用矣,以上述治痰之药,亦不为不多矣,丹溪何尝固执于此,盖以意立法耳。医者贵乎贯通达变则得之,否则何以异于刻舟求剑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医旨绪余 总目录
下卷
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七十八、本草攻克血积症瘕及胎产解毒并十八反药类
补上卷缺
八、
二十九 (当前页面)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二十九
  2. 十六、问心包络何以不得为藏
  3. 十二、问十二支土多十二经火多之义
  4. 六十五、节抄“灵枢”引
  5. 二十、原呼吸
  6. 四十三、癫狂痫辩
  7. 四十七、腹中水块作痛
  8. 四十八、治肾消
  9. 三十四、论五郁
  10. 四十六、胁痛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