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卷上

脉理

书名:《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作者:?

《脉诀举要》曰∶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

刘覆真曰∶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中 ,脉虚而微者是也。寒病传经,故脉日变,温热不传经,故脉不变。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细无力者难治,无脉者不治。若温热则不然,温有一二部无脉者,暑热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绝无也,于病无妨,攻之亦易。医人一诊,惊走不知,照经用辛寒药,火散而脉起,脉起而病愈,徒骇何益乎?要在辨之详耳,盖温热病,有中一二经,始终止在此一二经,更不传递别经者,其一二经或洪数,则别经弱且伏,根据经络调之,则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征也。昔在万历丁未三月间,予寓京师,备员太仓库差,忽一日吏部同乡刘蒲亭驰报曰,病剧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诸公环守之,已备后事,谵语抹衣不寐者七八日已。御医院吴思泉,名医也,偕医数人治之。予诊脉止关脉洪大,其余皆伏,乃书方竹叶石膏汤。诸公皆惊曰∶吴等已煎附子理中汤,何冰炭如是?予诘之。曰∶吴云阳证阴脉,故用附子.予曰∶两关洪大,此阳脉也。其余经为火所伏,非阴脉也。吴厉声相争,予亦动色自任,诸公从之。一剂,晡时即止谵语抹衣,就寐片时,予视其脉,已洪者平而伏者起。诸公相视曰∶此真张仲景也。又用辛凉药调理痊愈。脉症有相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难知,脉明而后可以辨证,证真而后可以施药,要在虚心细察,不可执己见而以百药尝试,令命在反掌间也,慎之慎之!

霖按∶温暑之脉多有伏者,然总不全伏,若诊一二部未伏之脉必洪数,虽不洪数,细按之定必有力,初病尤当于血气中以辨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此论血气阴阳之升降,以藏气言,肝木左升,肺金右降,以脉体言,左属血,右属气。凡诊感证之脉,伤寒多盛于左部,寒伤形,伤其有形之营血也。温暑多盛于右部,热伤气,伤其无形之卫气也。此水火之征兆,血气之左右,不可不察。若湿甚热微者,又不可泥此。

又按∶夫血气阴阳,错宗互用,其理渊微,言之不尽。自东垣《辨感论》,强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人迎脉大于气口属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属内伤。然此所云外感者,指外感风寒而言。云内伤者,指内伤饮食而言。盖寒伤形血,故脉盛左部,食伤胃府,故脉盛右关。后世医家,误会其意,竟谓凡病外感,皆当左盛,凡病内伤,皆当右盛,血气不分,阴阳莫辨,虽有王安道论之于前,吴又可论之于后,奈积习难反,寒热倒施,能不遗人夭扎。鲜矣!若夫伤寒传入阳明,右关脉实大者,燥矢填于胃府,宜议下,温暑陷入阴经,左关尺数大者,肝肾之伏热,与外热相搏,多不治。活法在人,不可拘执,左大风寒,右大温暑也。然而初病风寒,浮紧必盛于左部,初病温暑,洪数必盛于右部,此又不可不察也。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总目录
卷上
暑疡
暑瘵
绞肠痧
时疫(见朱丹溪)
脉理 (当前页面)
五运六气
增订客气客运活法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丸散方类
  2. 暑厥
  3. 绞肠痧
  4. 原序
  5. 疫证治案
  6. 时疫(见朱丹溪)
  7. 治疫名方
  8. 王宇泰・《证治准绳》论暑
  9. 朱丹溪・中暑论
  10. 五运六气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