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证治心传 --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书名:《证治心传》  作者:

四时者春夏秋冬,乃一岁代谢之序,其生长收藏,循环不息,生生无穷,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惟气有清和,则不能无偏胜。人在气交之中,受天地和气而长着,受天地戾气而致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尤易伤人元气,消烁津液。湿为浊邪,最易伤阳。当天暑地热,人身之气亦发越于外,腠理开,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虚弱,外因湿蒸之酷尤易感受,随人身阴阳之偏盛而为病。如奔走长途,受烈日之威,则为中暑,轻则六一散,重则白虎汤。若畏热乘凉,暑为风伏,宜香薷饮加减为治。或居凉亭、水阁,多食瓜果、冷物,内外虚阳被遏,是为寒暑伤阳,即宜用辛温治之,如大顺散、冷香饮子之类。若但多食生冷者,缩脾饮、正气散随宜而用。若其人元气素虚,微感外暑,治以生脉散、清暑益气汤、消暑丸等醒脾阳、祛湿热而已。

至于冬令,严寒肃杀之气为伤寒者,仲景言之详矣。惟阳气潜藏于内,天时晴燥,雨雪稀少,乃成冬温之证,须用大剂清下,不得拘执《伤寒》成法以误人哉。近世此病甚多,尤宜加审。轻则用杏苏饮,重则用葱豉汤加荆、薄、枳、桔、连翘、大贝以达表为治。

若时值初春,严寒将退,风木司权,其气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热、咳嗽、微恶寒者,以黄芩汤为主方,随症加减,如薄、桔、荆、防、杏、苏、翘、贝、桑、菊、牛、蝉之类,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近世市医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经成法,辄投辛温表散,耗液伤阴,或变神昏、鼾睡、厥逆、瞀 ,或咳甚失血、延成痨瘵,或胃实失下,谵狂痉搐,莫救者多矣。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阴液,然有舌苔黄燥裂纹可凭。奈何庸医不知者多,余以济世为怀,昼夜研钻,斯悟其致病之由、挽救之法,历验不爽,随笔记之,以拯斯民之厄。

呜呼!自古迄今,无人发明春温、湿温、冬温之奥蕴,致误于庸俗者,不啻恒河沙数矣。

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璧,未能笔之于书,日久淹没者有之;或有其书,久久失传,亦未可知也。更有误于经文者,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细心研究“湿”字,的系传写之讹。

历来注家随文注释,亦未正其讹谬,又复曲为误引“长夏暑湿”,见证混淆于其间。岂知初秋承长夏之末,暑湿伏气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湿之法;时值夏、秋交替之时,最易变幻,直迨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于秋末、冬初,人在气交之中,受其戾气,伏而不宣,是为秋燥。其症咳嗽,身热,胸闷,甚则谵妄、痉厥诸危候毕呈,当审天时之凉暖,而分寒燥、热燥之治,药用温润、甘寒之品出入加减;又当验其舌苔,若焦黄燥裂,口渴能饮者,须用大剂清下,如三黄承气等法,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实而有羸状,误于温补不起,以误人者。余为利人救危计,不得不将历验心法公诸宇内,以便后进得指归之益耳。

澜按∶四时,暑湿为最历。至于风温、秋燥、冬温等证,前人混于伤寒,拘执传经日数,误于辛温表散。自先生阐明风性上升而气近澡,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轻剂,更复申明秋燥一语,辨正经旨,有功后进,厥旨深切明矣。世人仅知“温邪上受”一言,叶氏创解,而不知叶氏前已有言之哉!或者叶氏本此书而阐明其旨,由叶氏传播,亦未可知。谚云∶后来居上。

其斯之谓欤。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证治心传 总目录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当前页面)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胃为生化之源记
胃为生化之源记
保身可以却疾说
保身可以却疾说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疟咳嗽记
  2. 温热温疫辨
  3. 虚劳说
  4.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5. 幼科治验记
  6. 侍疾应知论
  7. 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8. 胃为生化之源记
  9. 保身可以却疾说
  10.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