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皇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杂说

书名:《皇帝内经太素》  作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自篇首至“骨厥亦然”,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上篇。又自“骨痹”至“补之”,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又自“身有所伤”至“关元也”,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又自“厥痹者”至“阴经”,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又“暴”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二。“暴聋”一节,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暴瘅”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又自“臂阳明”至“盛泻虚补”,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又自“足阳明有侠鼻”至“则瞑目”,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又自“寒厥”至“足太阴、少阳”,见《甲乙经》卷七第三。又“舌纵”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又“振寒洒洒”一节,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又自“春取络脉”至“治骨髓五脏”,见《甲乙经》卷五第一上篇。又自“身有五部”至“有痈疽者死”,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下篇。又自“热病始手臂者”至“止之于阴”,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又自“病始手臂者”至“项太阳而汗出”,见《素问・刺热篇》,亦见本书《五脏热病篇》。又自“凡刺之害”至末,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皮寒热,皮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补手太阴。

肺主皮毛,风盛为寒热,寒热之气在皮毛,故皮毛热不可近席。以热甚,故皮毛焦。鼻是肺官,气连于鼻,故槁腊,不得汗也。腊,肉干也。三阳络在手上大支脉,三阳有余,可泻之。太阴气之不足,补之也。

平按:“皮不可附席”,“皮”字《灵枢》作“者”。《甲乙》“太阴”作“太阳”,恐误。注“寒热之气”,“寒”字袁刻脱。“肺官”,“官”字原不全,因下注“唇口为脾官”,当是“官”字,袁刻作“宫”。

肌寒热,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太阴以出其汗。

寒热之气在于肌中,故肌痛毛发焦也。唇口为脾官,气连肌肉,故肌肉热,唇口槁腊,不得汗也。是为足三阳盛,故去其血也。足太阴虚,故补之出汗。

平按:“寒热”下,《灵枢》有“者”字,《甲乙》有“病”字。“太阴”上,《灵枢》有“足”字。“以出其汗”《甲乙》“出”作“去”。

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寒热之气在骨,骨热故无所安,汗注不休也。齿槁,骨死之候。齿不槁者,可取足少阴阴股间络,以足少阴内主于骨故也。

平按:《甲乙》“寒”下有“骨”字;“病”作“痛”;“未槁”作“本槁痛”;“已槁”作“色槁”。注“内主于骨”,袁刻“主”误作“寒”。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寒湿之气在于骨节,肢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名为骨痹,是为手足三阴皆虚,受诸寒湿,故留针补之,令湿痹去之矣。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不收,名曰体解,取其少腹齐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齐下三寸,关元也。

因伤出血多,一也;中风寒,二也;有堕坠,三也。体者,四肢也。三者俱能令人四肢解堕不能收者,名曰体解之病,可取之足阳明、足太阴于脐下小肠募关元穴也。三结者,足之三阴太阴之气,在脐下与阳明交结者也。

平按:《甲乙》“血出多”作“出血多”;“堕坠”作“坠堕”。《灵枢》“懈□”作“解惰”。“齐”《灵枢》、《甲乙》作“脐”。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

失逆之气,从足上行,及于少腹,取足之阴阳之络,所主之病,泻去其血,补足三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掖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膺前当中任脉,谓之天突。任脉之侧动脉,足阳明在婴筋之前,人迎也。名足阳明等者,十二经脉,足太阴属脾络胃,上膈侠阳明连舌本。足少阴从肾上贯膈入肺,循喉咙侠舌本。足厥阴属肝络胆,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颠,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此足三阴至颈项之中,所行处深,故不得其名。足厥阴虽至于颊,不当颈项冲处,故其穴不得脉名。手少阴心脉虽循胸①系目系,以心不受邪,其气不盛;手心主脉从心包循胸出胁腋,不至颈项,又是心包,其气更不盛,故此二脉之穴,不得脉名。手太阴肺脉,以肺居脏上主气,其气强盛,虽不至颈项,发于气穴,得于脉名。手足三阳,手太阳脉虽循颈上颊,至目兑眦,以是心腑,其气不盛,故穴不得脉名。足少阳胆腑脉起目兑眦,下行至胸,以胆谷气不盛,故其穴不得脉名。唯手、足阳明谷气强盛,手少阳三焦之气(有本为足少阳,检例误耳),足太阳诸阳之长,所以此之四脉,并手太阴,入于五部大输之数也。与彼《本输》之中脉次多少不同,彼中十二经脉之中,唯无足之三阴、手之少阴,手足诸阳皆悉□,□奇经八脉之中有任、有督,以为脉次。此中唯取五大要输,以为差别。

平按:注“所行处深”,袁刻作“行处深深”。又注“皆悉”下所缺二字,细玩余文,似“具,于”二字。

①“胸”,人卫本注曰:据本书卷八首篇,疑当作“咽”。

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

足阳明从大迎循发际至额颅,故阳明气逆头痛也。支者下人迎循喉咙属胃络脾,故气逆胸满不得息,可取人迎。人迎胃脉主水谷,总五脏之气,寸口为阴,此脉为阳,以候五脏之气,禁不可灸也。

暴气鲠,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手阳明别走大络乘肩上曲颊,循齿入耳中,会宗脉五络皆入耳中,故耳中脉名宗脉也。所以人暴气鲠,取此手足之阳明扶突之穴,出血得已。气在咽中,如鱼鲠之状,故曰气鲠。舌本一名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督脉上,今手阳明正经不至风府,当是耳中宗脉络此舌本,以血有余,故泻出也。

平按:“气鲠”《灵枢》“鲠”作“”,《甲乙》作“硬”。“取”作“刺”。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手少阳从膻中上系耳后,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至目兑眦,故手少阳病,耳暴聋不得明了者,可取天牖,在头②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也。

平按:《甲乙》“蒙”下有“瞀”字;“不明”作“不开”,下有“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十八字;“取天牖”作“天牖主之”。

②“头”,人卫本注曰:据《甲乙》卷三第十二及《素问・气穴论》王注,疑当作“颈”。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足太阳脉起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下侠脊抵腰,循膂过髀枢,合贯出外踝后,至小指外侧,故此脉病,暴脚挛,小儿痫,头眩足痿①,可取天柱。天柱,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也。

平按:《甲乙》“挛”上有“拘”字。

①“痿”,萧本误作“瘘”。今据仁和寺本改。

暴瘅内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大输五部。

热盛为瘅。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此脉病,腹暴瘅,脾胃气逆,肝肺之气相薄,致使内逆,血溢鼻口,故取天府。天府,在腋下三寸内廉动脉。此为颈项之间脏腑五部大输。

平按:“瘅”《甲乙》作“痹”。“大输”《灵枢》作“天牖”,《甲乙》此句作“此为胃之大腧五部也”,注云:“五部,按《灵枢》云:‘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暴气,刺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拘挛痫,足不任身者,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胃之五大俞五部也。’今士安散作五穴于篇中,此特五部之一耳。”据此则大输五部,《灵枢》、《太素》经文本相连属,士安撰《甲乙》散见于各篇中。又此注所引“刺扶突”,今本《灵枢》作“取扶突”。“暴拘挛”今本《灵枢》作“暴挛”。“痫”,今本《灵枢》作“痫眩”。“此为胃之五大俞五部也”今本《灵枢》作“此为天牖五部”。与所引略有不同,想有别本也。

臂阳明有入鼽遍齿者,名曰人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臂阳明,手阳明也。手阳明脉从手上行,循臂入缺盆下络肺,支者从缺盆行婴筋后上颈,入至下齿中,还出侠鼻,起足阳明,交额中,下入上齿中,遂出循颐至大迎,支者从大迎下行婴筋之前至人迎,至婴筋时,二经皮部之络,相至二经,故臂阳明之气亦发人迎,故称有入。所以下齿龋,取于手之商阳穴也。恶寒阳虚,故补之。不恶寒者阳实,故泻之也。

平按:《灵枢》“入鼽”作“入□”。《甲乙》“齿”上无“遍”字。“人迎”《灵枢》、《甲乙》作“大迎”,《甲乙》注云:“《灵枢》名曰禾,或曰大迎。详大迎乃是阳明脉所发,则当云禾是也。然而下齿龋又当取足阳明禾、大迎,当试可知耳。”据此,则《灵枢》、《甲乙》所称,未能确定,玩杨注自明。又注“侠鼻”,“侠”字袁刻误作“喉”。

足之大阳有入颊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鼽前,方病之时,其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眉外,方病之时,盛泻虚补。

,音遍。足太阳经起目内眦上额,其太阳皮部之络,有下入于颊后上齿,又入于耳,气发角孙之穴,故曰有入。所以上齿龋者,取之鼻及鼽骨之前,有络见者,刺去其血;虚则补络,补络可饮补药。眉外,谓足阳明上关穴也。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亦量虚实以行补泻也。

平按:“足之太阳”《甲乙》作“手太阳”。“入颊”《灵枢》、《甲乙》作“入□”。《灵枢》“鼽前”作“□前”;“眉外”作“鼻外”,下无“方病之时,盛泻虚补”八字。

足阳明有侠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

足阳明大经起鼻交□,下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交承浆,循颐出大迎,上耳前循发际,气发悬颅之穴,有皮部之络与口相当,入系目系。对,当也。视此足阳明有余不足,可损益之。取之失者,反益甚也。

平按:《甲乙》“有侠”作“又侠”。《灵枢》“侠”作“挟”。《甲乙》“目本”下有“头痛引颔取之”六字;“益不足”作“补不足”。

足大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固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

足太阳经起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有络属于目本,名曰目系。太阳为目上纲,故亦是太阳与目为系。今别来属于头,其气是通,故头与目有固痛者,取于项中足太阳筋两间别下项者气之所发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阳督脉之会也。

平按:“固痛”《灵枢》、《甲乙》作“苦痛”。注“筋两”,据经文应作“两筋”。

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兑眦,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二乔皆起于足,行至于目,是为二乔同向上行,何以称阳入阴出也?人之呼气出为阳也,吸气入为阴也,故呼气之时,在口为出,于头足亦出;吸气之时,在口称入,于头足亦入。今于目眦言阴阳出入,以相交会目得明也。所以阳盛目张不能合,阴盛则目瞑不得开,宜取此二乔也。

平按:“乔”《灵枢》、《甲乙》作“”。“阳入阴出”《灵枢》作“阳入阴,阴出阳”;“兑”作“锐”。《甲乙》作“阳气绝乃瞑,阴气绝则眠”。

寒厥,取阳明、少阴于足,留之。

失逆寒气从足而上,令足逆冷,可取足少阴脉太溪,太溪在足内踝后骨上动脉陷中;取足阳明脉解溪,解溪在足冲阳后一寸半。

平按:《灵枢》、《甲乙》“寒厥”一节在“热厥”后。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

失逆热气从足起者,可取足少阳络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厥阴者,及足太阴脉疗主病者也。

舌纵涎下烦,取足少阴。

足少阴脉从足心上行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循喉咙侠舌本,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其脉厥热,涎下心中烦,取足少阴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也。

平按:《甲乙》“涎”作“□”;“”作“闷”;“取足少阴”作“阴交主之”。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取手太阴。

洒,音洗。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别者上出缺盆,循喉咙合手阳明,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肺以恶寒故虚,病振寒鼓颔也。循胃属肺,故腹胀烦。,音闷。可取手太阴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平按:《甲乙》“洒洒”作“凄凄”;“”作“闷”。注“循胃口”,“循”,袁刻作“从”。

刺虚者,刺其去也;

谓营卫气已过之处为去,故去者虚也,补之令实。

刺实者,刺其来也。

谓营卫气所至之处为来,故来者为实,泻之使虚也。

春取络脉,

春时肝气始生,风疾气急,经气尚深,故取络脉分肉之间,疗人皮肤之中病也。

夏取分腠,

夏时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于经隧沟洫,熏热分腠,内至于经,故取分腠,以去肌肉之病也。

秋取气口,

秋时肺气将敛,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故取气口,以疗筋脉之病,气口即合也。

冬取经输,

冬时肾气方闭,阳气衰,少阴气紧,太阳沉,故取经井之输以下阴气,取荥输实于阳气,疗于骨髓五脏之病也。

平按:“输”《甲乙》作“俞”,下同。

凡此四时,各以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齐,音剂也。

身有五部:伏菟一;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足阳明气发,禁不可灸,又不言得针,此要禁为第一部,故生痈疽者死也。

腓二,腓者踹也;

腓,音肥。承筋一名踹肠,一名直肠,脉在踹中央陷中,足阳明太阳气所发,禁不可刺,故踹为要害之处,生痈疽者死也。

平按:《甲乙》“腓”作“踹”,无“腓者踹也”四字。《灵枢》“踹也”作“也”。

背三;

自要输已上二十一椎两箱称背,去脏腑甚近,皮肉至薄,若生痈疽,陷而必死也。

五脏之输四;

五脏手足二十五输,当于输穴生痈疽者死也。

项五,

项之前曰颈,后曰项。三阳督脉在项,故项生痈疽致死也。

五部有痈疽者死。

痈疽害甚,故生人之要处致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以下言疗热病取脉先后。热病等所起,起于四肢及头,故病起两手者,可取手阳明井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以手阳明谷气盛也;及手太阴郄孔最,在腕上七寸也。

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有热等病起于头者,可取于项足太阳脉天柱之穴,天柱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陷也。

病始足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病起足者,可取阳明合三里穴,三里在膝下三寸外廉。

平按:《灵枢》、《甲乙》“”作“胫”。

臂太阴可出汗,

手太阴脉主气,故出汗取之也。

平按:“出汗”《灵枢》作“汗出”,下同。

足阳明可出汗。

足阳明主水谷,多气血,故出汗取之。

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取阴脉出汗不止,可取阳脉所主之穴止;若取阳脉出汗不止,可取阴脉所主之穴止之也。

平按:《甲乙》无两“于”字。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惧①,致气则生为痈疡。

凡行针要害,无过二种:一种者,刺中于病,补泻不以时去针,则泄人精气;刺之不中于病,即便去针,以伤良肉,故致气聚。精泄益虚,故病甚虚。,怯也。气聚不散,为痈为疡也。

平按:“惧”《灵枢》、《甲乙》作“而”。

①“惧”字,仁和寺本无。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皇帝内经太素 总目录
卷第二十五伤寒
十二疟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厥
厥头痛
厥心痛
寒热杂说 (当前页面)
虫痈
寒热瘰疬
灸寒热法
卷第二十七邪论
七邪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阴阳合
  2. 十二刺
  3. 阳厥
  4. 督脉
  5. 喜怒
  6. 风逆
  7. 酒风
  8. 脾瘅消渴
  9. 血枯
  10. 五脏脉诊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