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近现代 > 中医眼科备读 -- 卷一 目论语摘

病因病机

书名:《中医眼科备读》  作者:聂天祥

 

六淫

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1],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2],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银海指南・六气总论》)

按:风寒暑湿燥火为自然界中六种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称六气,如果侵犯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则成为六种不同的致病因子,称为六邪或六淫。六邪客于机体,均能伤于眼。六邪是六种不同个性的病因,各有特点。邪不可见,但证可辨,根据证状的特异性可以辨别邪的性质。风性动,能激发泪水而出,流泪为风证常见之证状。风为阳邪,亦能致眼红肿,但红而较淡,肿而不硬;寒能使经脉凝闭,气阻血滞,病变部色紫而胀;暑亦火热之性,但易伤津耗气,使眼失供养,除红赤外,可发生视物模糊;湿易伤脾,其性类水,故脾所属之上、下胞睑糜烂、渗出、搔痒者,湿之征象;燥邪易伤津耗液,经络缺液之滋养则眼睑拘急,眼内乏液之濡润则干涩不舒。燥胜则干,故眵干而结;火乃热之极,火性急迫,壅遏气血,红肿热痛为其发病特点。

《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为害者,安从其来也。今为物之所伤,则皮毛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所伤之际,岂无七情内移,而为卫气衰惫之原,二者俱召,风安不从。(《原机启微・为物所伤之病》)

按:眼外伤引起机体卫外功能的失常,其机理,一是眼部皮肤、肌肉及眼球组织的直接损伤,二是外伤后情志变化,影响了卫气的固密。风为阳邪,善于上行,眼外伤之时,风邪最易乘虚侵犯,而出现畏光、流泪、头眼疼痛等风邪见证。本条阐述正常情况下,作为六气之一的风,不能致病,只有当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时,风邪才能伤害于眼。

风邪发于前,火邪继于后,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为风火也。(《银海指南・六气总论》)

按: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发病之先导,且风性上行,更易侵眼,其余几种病邪常附于风邪为患,其中又以火(热)邪为多见。火邪发于后,包括风邪化火,风邪挟火,外风引动内火种种,故风火(热)眼病在临床多见。

是以冲风[3],泣[4]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5]内守[6]于精[7],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素问・解精微论》)

按:本条有二层含意,一为风激泪下,一为体内有火邪灼液。本条乃外风引动内火,属风热之证,流出之泪,当热而浊,即后世所称迎风热泪症。

故因虚窍[8]不密,而风邪引出其泪也。中有隐伏之火发,故泪流而热。(《审视瑶函・迎风热泪症》)

按:本条进一步阐述迎风热泪症,突出窍虚之病机。眼为五官之一,亦在体表,需得到卫气的护卫。若卫气不密,则窍虚,遇风不能拒,风邪乘虚侵入而发病。窍虚,亦包括肝虚,目为肝之窍,肝虚其窍亦不固。

且目为窍至高,火性上炎,最易从窍而出。(《审视瑶函・眼不医必瞎辩论》)

按:金代张子和氏提出“目不因火则不病”(语见《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本条阐明其理。上七窍之中,目窍部位最高,火性特点之一为炎上,故易从其空窍而发,此亦循自然界之规律。火邪有由外而感,有自内而生。就内而言,脏腑功能失调,皆可产生火邪,故火邪目病又当详辨某脏某腑。然火之性,又有虚实之分,实火上炎,从目窍而出,虚火亦然。

夫火在目为神光,火衰则有昏暝之患,火炎则有焚燥之殃。(《证治准绳・五轮》)

按:火有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体内阳气,亦称少火,升腾于目为神光。若阳气衰弱,即少火不足,而致神光不充,视物模糊。病理之火,即亢盛之阳气,上炎于目则为火热诸病。

设触冒严寒,即伤膀胱寒水之经,头疼腰强,发热恶寒,因循不治,传变多端,上乘空窍,发为目病,冷泪翳障,视物昏花。(《银海指南・寒》)

目为五脏之精华,禀天阳之真气,若为阴寒所制,必致失光昏[9],内障遮睛。(《银海指南・寒》)

按:寒有外寒、内寒之别。前条言外寒,后条言内寒。外寒伤目,郁遏阳气,发为红赤、冷泪、风轮翳障等症。内寒伤目,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发越,则神光丧失或不充。

【注释】

[1]此句在原著为:《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因所引经文有误,故根据文义,稍加改动。

[2]癣:指眼睑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痛痒,经久不愈。

[3]冲风:被风刺激。

[4]泣:泪水。

[5]阳气:指亢盛之阳气,即壮火。

[6]守:搏。

[7]精:泛指阴精,包括水液。

[8]虚窍:指目窍。

[9](mào 冒):看不见。

 

精亏

夫精明[1]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2]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按:眼的视物和辨色功能是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承的结果,如果视物和辨色功能发生病变,则表明脏腑某一部分精气的产生或传送发生障碍。

髓海[3]不足,则脑转[4]耳鸣,胫[5]眩冒,目无所见,懈怠[6]安卧[7](《灵枢・海论》)

按:目系上属于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能引起视功能障碍。肾藏精,精能生髓(骨髓、脊髓、脑髓),髓海不足,实质为肾精不足,故同时显现肾精亏虚证候群。

[8]生气[9],气生神,肾精一虚,则阳光[10]独治。阳光独治,则壮火[11][12]气,无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审视瑶函・瞻视昏渺症》)

按:本条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论述了精、气、神、视觉四者的相互关系。肾精化生原气,原气推动生命的活动,产生了精神、意识、思维等神的活动,其中包括了眼的视觉功能。如果肾精不足,则肾中水火失去平衡,以致肾阳亢盛,因而消耗体内的原气,神的活动受到影响,作为神的活动之一的视觉功能,同时也会发生障碍。

肾属于水轮为瞳人。肾水衰不能济于肝木,使肝木血衰不营于眼目,故精少短不能久视。肾衰不为心火交济,故心火上炎,眼目必热,则看物不准。今肾水衰,乃虚阳攻上,肝血衰则目不得血,岂非血衰而气旺[13]也。(《银海精微・视物不真》)

按:本条从五行生克规律来阐述肾虚引起视物不真的病理机制。水生木,肾精亏虚不能荣肝,肝虚血少不能养目,为其一。水克火,肾虚水衰不能上济心火,以致阴虚火旺上犯空窍,为其二。

故肝肾之气[14]充则精采[15]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晕眩。(《仁斋直指方・眼目方论》)

按:肝藏血,血为目之源。肾藏精,精为目之本。精血两相资生,目虽为肝之窍,实为肝肾二脏所系,故其气之盛衰,直接关系到视觉功能。

【注释】

[1]精明:指视觉功能。

[2]衰:减少,虚弱。

[3]髓海:脊髓汇聚之处,即指脑。

[4]脑转:头目眩晕旋转。

[5]胫:小腿至脚跟的部位。

[6]懈怠:松驰,懒动。

[7]安卧:嗜睡。

[8]精:指肾精。

[9]气:指原气。

[10]阳光:指肾阳。

[11]壮火:亢盛之火,即病理之火。

[12]食:消蚀。

[13]气旺:气有余便是火,气旺即火盛。

[14]气:精气。

[15]精采:瞳神中显露的神采和光泽。

 

血病

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1]则有发生长养[2]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

按:因血目病,有虚实之别,虚者血不足,实者血瘀滞,此乃概括之言。

五劳[3]所伤:久视伤血……(《素问・宣明五气》)

按:目以血为供养之源,得之而能视。反之,用眼过度而耗血,则会发生模糊、痛等疲劳证状。

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行血一法治目病之纲》)

按:血凝则气滞而胀,血少则液亏而涩,血热则火壅而肿。

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4],因为酸疼。(《原机启微・亡血过多之病》)

按:眼失血荣,有因生化之源乏,有因亡血过多,本条论述后者。眼中经脉血少而涩滞,发为疼痛,此为虚痛。虚痛特征之一,痛而不能视,因视耗血,血伤愈痛。

产后百脉皆动,气血俱伤,大虚不足,邪易以乘,肝部发生之气甚弱,血少而胆失滋养,精汁不盛则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病者多。(《证治准绳・产后目病》)

按:产后眼病之因,一是体虚而外邪侵袭,二是肝血虚不能滋养眼内膏液、真精。前者必因感邪,后者必因素体亏虚,或产时出血过多。

【注释】

[1]充和:旺盛,流畅。

[2]发生长(zhǎng 掌)养:生长,奉养。

[3]劳:过度疲劳。

[4]太阳:太阳穴部位。

 

脾胃虚弱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1]也,目者血脉之宗[2]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

按:《灵枢・大惑论》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的论说,为视觉形成的主要理论,李东垣氏加以发挥,突出脾与眼的重要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后天滋养其他脏腑的资源。脾虚则脏腑失养,五脏六腑上注于目之精气不足,影响视觉功能的产生。另一方面,气血为维持眼之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脾虚则气血衰少,或运行紊乱,使眼的功能发生障碍。

夫窍[3]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原机启微・羌活胜风汤方解》)

按:上七窍虽为各脏分别所主,但皆需赖清阳之气上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阳出上窍”。清阳之气上升,主要依赖脾气之升发。上部诸窍,得到清阳的输布和奉养而发挥各自的作用。如上条所述,目窍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相为表里,共同完成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故脾胃虚弱,目窍易发生病变。窍不利非皆虚证,本条提示在眼病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保护和调补脾胃。

或因七情内伤,五贼[4]外攘,饥饱不节,劳役异常,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5]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贼,总伤二脉。饥饱伤胃,劳役伤脾,戊己既病,则生生自然之体,不能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其病红赤珠痛,痛如针剌,应太阳[6];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如点,或如缕,或如锥,或如凿。(《原机启微・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按:本条论述中虚挟邪之病因、病机及证状。眼睫无力、不能久视、生翳下陷等证,皆脾胃损伤,生化乏源,清气不升使然。七情五贼之邪从火化,火邪上攻,则发为红赤剌痛。综观全局,虚多邪少,中气虚弱为其主要病机。

【注释】

[1]脾者诸阴之首:脾在十二经中为足太阴。六经排列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阴紧居三阳之后,故谓脾为诸阴之首。

[2]宗:汇聚。

[3]窍:上七窍,这里主要指目窍。

[4]五贼:指寒、暑、燥、湿、风五种致病因子。

[5]戊己:天干符号,分属五行中土。

[6]应太阳:应(yìng 映),对应。太阳,太阳穴。

 

目窍闭塞

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

按:脏腑之精气为眼之营养源泉,但须赖脉道、孔窍之输送,始得上承。若源泉不虚,通光之道蔽塞,精气上承障碍,亦致眼病。这种理论在眼科临床上,特别是对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嗅,舌不知味……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故知热郁于目,则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隔缣[1]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盛而发之于目。(《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

按:本条强调热气怫郁是玄府闭塞的主要病因。玄府,《内经》中原指汗孔,所以称玄府者,一因汗属水,水色玄,二因汗由气化,出乎玄微。刘玄素氏创立玄府学说,认为玄府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之中,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将玄府的概念引申为奥秘之处。根据刘氏的立论,眼部玄府即为肝气出入之门户,即上条所言之孔窍,相当于视神经孔的部位。临床上常把球后病变用玄府病理来阐述,因为球后病变不能直接窥见,符合刘氏引申的玄府概念。

【注释】

[1]缣(jiān 兼):细绢。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医眼科备读 总目录
致读者
致读者
前言
前言
卷一 目论语摘
病因病机 (当前页面)
辨证
治法
卷二 目病条辨
风证
风热证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祛风剂
  2. 风热证
  3. 化痰剂
  4. 补益剂
  5. 外洗剂
  6. 附录 眼科常用基础方剂歌诀
  7. 理血药
  8. 补益药
  9. 退翳剂
  10. 治血剂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