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近现代 > 中医眼科备读 -- 卷一 目论语摘

治法

书名:《中医眼科备读》  作者:聂天祥

 

概论

识经络之通塞,辨形势[1]之进退。当补当泻,或止或行。内王外霸[2],既了然于胸中。攻守常[3][4],其无误于指下。知病症之虚实阴阳,熟药性之温凉寒热,症的治当[5],百发百中。吾辈能以药代刀针,则技之精妙,更入乎神。(《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施治的前提是正确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是以药的温凉寒热调整机体的虚实阴阳,即所谓“症的治当”。

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症若无,不必点之,点之无益,惟以服药内治为主。若外有红丝赤脉,如系初发,不过微邪,邪退之后,又有余邪,点固可消,服药夹攻犹愈。(《审视瑶函・点服之药各有不同问答论》)

按:眼病的治疗包括内治、外治及内外并治等方法,应根据病变的内外、邪气的轻重而定。正确掌握各种治法,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使未病部位与未病脏腑不无辜受到药物的戕伐。

经云:欲无其患,先制其微。盖言疾之初起,即当疗治也。制之之法,岂独药哉。内则清心寡欲[6],外则惜视缄光[7]。盖心清则火息,欲寡则水生,惜视则目不劳,缄光则膏常润。脏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按:眼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须注意自身保养。本条提出清心、寡欲、惜视、缄光四点。前两点指减少过度的情志变动,后两点指注意视力的保护。这对于预防眼病的发生和促进眼病的恢复均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形势:病态。

[2]内王外霸:内王,指内服药治疗,是属王道。外霸,指手术疗法及一些烈性外用药的劫剂。

[3]常:常规治法。

[4]劫:强取,劫伐。

[5]症的治当:辨证正确,治疗得当。

[6]寡欲:少贪欲。

[7]缄光:缄,闭。缄光,闭目。

 

散清补泻

目症虽多,不外风热虚实之候,治亦不离散清补泻之法。(《审视瑶函・诊视》)

按:本条将眼病归纳为风、热、虚、实四大证型,制定出散、清、补、泻四大治则,即风者散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概括眼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按目病属火,故其理也。病之始起,可以峻用寒凉。或兼七情郁滞,气血停凝,以致热壅而为目病,则当于苦寒剂中,加之以辛温之药而发散之,导滞开郁,则气血风火,岂不从而发散者乎。(《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散热一方治目病之要》)

按:“热壅而为目病”,即火热上壅,郁滞为病,亦即郁火。或因火热久客,或因气郁化火,其证既有热之征,又有郁之象。治法有别于单纯火热证,应于苦寒剂中加少量辛温之品以散之,即《内经》所谓“火郁发之”。《小儿药证直诀》中泻青丸(龙胆草、当归、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即是代表方剂。在传统眼科方剂中,类似此种配伍者为数亦多。临床上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辨证准确,二是掌握剂量的比例,方能免于误用辛温而助火燔燎之变。

治实痛则泄其火,治虚痛则养其气,生其血。泄火不可骤用寒凉,补气不可遽[1]为助长。且眼以气血为主,养血不可损血,补气不可动火。(《眼科阐微・辨眼疼有虚实论》)

按:目病实痛多因火邪上炎,虚痛多因血不养睛。故本条提出泄火及养气生血的治疗法则。本条告诫:治虚痛时不可忘乎火,补气不能过于温热,防其助邪;治实痛时不可忘乎气血,骤用寒凉则凝血伤气。治疗时,可于补气方中加入少量清润之药以制火,于泻火方中加入少量辛温之品以行散。

上四方(指人参补胃汤、益气聪明汤、圆明内障升麻汤、复明散―编者注)治目不明,皆气虚而未脱,故可与参、芪中微加连、柏。若气即脱,则黄柏等凉剂不可施。(《医学纲目・内障》)

按:本条为“补气不可助火”的实例。在补气方中加少量苦寒之品,以防甘温药物助火之虞,但这种方法对于阳气过度耗损的病例则不宜使用。

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项[2]痛,或半边头肿痛是也,治法宜温之散之……赤脉翳初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是也,治法宜下之寒之……赤脉翳初从外眦入内者,为少阳,以少阳主半表半里,治法宜和解之……(《医学纲目・外障》)

按:本条根据眼部经络的分布及《伤寒论》三阳经的治疗法则,提出不同部位的赤脉翳的不同治则。非但赤脉翳,白睛、黑睛病变均可参照此治法。但运用时不可机械,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施治。

多有赤脉,视其从上而下者太阳病也,羌活为使。从下而上者阳明病也,升麻为使。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也,柴胡为使。(《证治准绳・白眼病》)

按:本条根据经络辨证及药物归经的基本原理,列举了眼部赤脉在不同方位和走向的药物使用。羌活、升麻、柴胡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经的引经药。作为引经药物使用时,剂量宜小,但当治疗风证、风热证时,则可使用常规剂量。

翳膜者,风热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发散而去之,反疏利,则邪气内蓄,为翳则深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邪气已定,谓之冰翳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翳,当以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辅以退翳之药,则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当以岁月除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目分表里易治难治辨》)

按:本条论述翳膜宜发散之理。在表之时,发散以疏风祛邪。日久翳陷邪深,发散以升阳祛邪。运用发散法应注意舌诊及全身证状,热毒炽盛者不宜应用。

是皆阳气[3]强盛而搏阴,阴气[4]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搏,终止于边鄙[5]皮肤也,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弗宜助,助之则反胜。(《原机启微・强阳搏实阴之病》)

按:本条论述瞳神缩小之病理及治则。瞳神缩小之因,《原机启微》原著中归纳为火强搏水,水实自收。水实自收为其关键,火邪虽盛,而阴液坚实,非火亢水亏之证,故其治则为抑阳缓阴。抑阳,即抑制阳气之亢盛;缓阴,即舒缓阴气之紧急。抑阳以清火之剂 ,缓阴以疏散之剂,而无需补肾滋水。本条告诫:如用滋补之剂 则邪气反胜。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后,积热蕴深,或余毒攻侵,自脏达外,致成星翳膜,宜分虚实,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热,解毒不致于凉。(《审视瑶函・痘疹》)

按:活血解毒是痘疹害眼的治疗法则。活血不致于热,防其助邪;解毒不致于凉,防其凝血。此两点亦为治疗血热瘀结目病之原则。

按胎前产后,多因气血失和,以致燥火上攻,阴阳涩滞,或风邪乘虚,邪火侵淫,七情抑郁,六气引邪,不必拘泥其翳膜红痛,胎前惟用安胎清火,产后惟用养荣散郁。二证须分有余不足,在气分者宜调之散之,在血分者宜补之行之,自无变症矣。(《审视瑶函・妊娠》)

如治胎前目病,不厌疏利,但避硝黄等峻药,破血及泄小肠之剂勿用。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或以白术、黄芩固胎之药监制之药佐之,则无碍矣。(《审视瑶函・兼胎症》)

若治产后,无有余之血,须护肝气,不可轻用薄[6]肝之剂,当以四物汤养血之剂为主药也。(《审视瑶函・为产症》)

按:以上三条皆论胎前产后眼病之治法,原则是祛邪为主,有是证即用是药。但与常人眼病有别,胎前兼以安胎,碍胎之药慎投。产后兼以养血,损肝之剂忌用。

今吾辈治目,务宜先审其邪正之虚实,当首驱其有余之邪气,而后补其不足之正气,治斯当而病斯愈矣。(《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

因知肝肾无邪,则目决不病。专是科者,必究其肝肾果无邪而虚耶,则以补剂投之。倘正气虚而邪气有余,必先驱其邪气,而后补其正气,斯无助邪害正之弊。则内障虽云难治,亦可以少[7][8]病情矣。(《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

按:先驱邪,后扶正,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于内障眼病,特别要探求邪之有无及其性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为这种探求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凡病目后,宜滋肾水,何也?目以肝为主,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滋肾水,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无穷。(《审视瑶函・诊视》)

按:本条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述眼病后补肾之理。临床上,眼病后期或恢复阶段,通常以补益肝肾为法,特别是对眼底病更为重要。

胃乃五脏六腑之源,开发[9]神机[10]之本。欲养精血,先调胃气,胃气一壮,自然生气生血,气血即足,则气血之精粹者,自然上升于目,而光明生焉。(《眼科阐微・老年眼症》)

按:调胃气为治疗眼病的培本法之一,常用于眼病的恢复阶段及虚证眼病。“调胃气”的概念,除了调养胃气外,还包括了眼病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胃气。特别是运用清热泻火法时,苦寒药物的剂量不宜过重,亦不可长期使用,应用时还须配以少量无助邪之弊的调气益胃药物,如枳壳、甘草等。本条与上条皆是论述眼病培本之法,上条强调补肾水,本条注重调胃气。上条重于先天,本条重于后天。临床上应结合眼病种类及全身辨证,权衡使用,或两法并进。

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气自除,目自明矣。(《审视瑶函・浊害清和症》)

滋阴则火自降,养肾则精自生。(《审视瑶函・瞻视昏渺症》)

阴阳和而水火济,精华盛而目力全。(《审视瑶函・因他症》)

治惟滋阴养水,略带抑火以培其本, 本正则清纯之气和而化生之水润。(《证治准绳・干涩昏花症》)

按:以上四条皆论述目病补阴法。肾为水火之宅,内藏肾阴与肾阳,二者互相制约,以保证生理上的平衡。若水亏则火旺,虚火上炎,从目窍出,亦致目病。原则上宜填肾精,滋肾阴,以制虚火。如同时略以抑火,更为合拍。体内阴阳调和,水火平衡,则病邪去,肾精上承,则目自明。

补肾水,则火不妄动。宁心神,则光[11]自消除。(《审视瑶函・神光自现症》)

按:前四条,言肾中水火失调之治则,本条则言肾水与心火失调之治法。肾水不能上济,则心经虚火妄动,致神光不宁。治疗须上下同治,下则滋肾水以济心火,上则清虚火以宁心神。

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治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审视瑶函・能近怯远症》)

按:能近怯远症之治法,当补益阳气。本条强调滋养胆肾。治胆肾,即治肝肾,补肝肾之阳,亦当滋肝肾之阴,乃“无阴则阳无以生”之理。

【注释】

[1]遽(jù 聚):急。

[2]项: 《证治准绳・外障》中为顶.

[3]阳气:原著中指手厥阴心包络相火。

[4]阴气:原著中指足少阴肾水。

[5]鄙:边远之地。

[6]薄(báo雹):厚度小的,引申为损伤之意。

[7]少:通“稍”。

[8]尽:已,休止。此处作“去除”解。

[9]开发:产生。

[10]神机:事物的枢要,此处指脏腑功能活动。

[11]光:指患者眼前闪光现象。

 

通利玄府

诚哉!河间斯言也。目盲耳聋,鼻不闻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运用者,皆由其玄府闭塞,而神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不通利。故先贤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黄连等药入肝,解肝中诸郁。盖肝主目,肝中郁解,则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黄连之类,解郁热也。椒目之类,解湿热也[1]。茺蔚之类,解气郁也[2]。芎、归之类,解血郁也。木贼之类,解积郁也[3]。羌活之类,解经郁也[4]。磁石之类,解头目郁,堕邪气使下降也。蔓菁下气通中[5],理亦同也。凡此诸剂 ,皆治气血郁结目昏之法。(《医学纲目・内障》)

按:眼部玄府闭塞,大多因邪气郁结,气血阻滞,通利玄府,即解玄府郁结之义。本条所列举解诸郁之法,皆可通利玄府而明目。由此可知,通利眼部玄府,并非单纯指芳香开窍及疏肝之法。

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无以出入升降而昏,此则必用参、芪、四物等剂,助气血运行而明也。(《医学纲目・内障》)

按:气血是维持眼的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营养眼部玄府是其功能之一。若气血不足,则玄府萎缩,不能司出入升降之职,而致眼病。当以参芪之益气,四物之养血,气血旺盛,则玄府通利矣。上条论述因郁而玄府闭塞,言实。本条论述因虚而玄府萎缩,言虚。

夫人之眼病日久,邪热、痰涎、瘀滞于肝肺二经,渐渐将通明孔窍闭塞,经络壅滞,气血不能升降流行以滋于目,则诸病生焉。先用开窍之药,将道路通利,使无阻碍,虚者[6][7]其虚[8],灵者[9][7]其灵[10],一用滋补之剂 ,即可直入肾经,助出光明。是以开窍为先,盖窍通而补养流行之药始能入也。若窍不开,遂用补益之药,反助邪火上行,其病更甚。(《眼科阐微・老年眼症》)

按:通明孔窍(即眼部玄府)的闭塞 ,可因于邪热、痰涎或血瘀,因之,解热、逐痰、化瘀诸法皆属于开窍之列。

【注释】

[1]椒目之类,解湿热也:椒目苦寒,能行水消肿,故能解湿热之郁。

[2]茺蔚之类,解气郁也:茺蔚子凉血活血,无行气之功,言能解气郁,存疑。

[3]木贼之类,解积郁也:木贼退翳膜,又能消积块,故能解积郁。

[4]羌活之类,解经郁也:羌活能驱经络之风,故能解经郁。

[5]蔓菁下气通中:存疑。

[6]虚者:虚窍,指目窍。

[7]还(huán环):恢复。

[8]虚:空虚,引申为通利。

[9]灵者:灵窍,即目窍。

[10]灵:神灵之义,引申为视觉功能。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中医眼科备读 总目录
编者说明
编者说明
《中医眼科备读》目录
《中医眼科备读》目录
卷一 目论语摘
解剖生理
病因病机
治法 (当前页面)
卷二 目病条辨
风证
风热证
火热证
水湿证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祛风剂
  2. 风热证
  3. 化痰剂
  4. 补益剂
  5. 外洗剂
  6. 附录 眼科常用基础方剂歌诀
  7. 理血药
  8. 补益药
  9. 退翳剂
  10. 治血剂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