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经络全书 -- 后编/枢要

奇经篇第七

书名:《经络全书》  作者:沈子禄、徐师曾撰

 

一、〔督〕

(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以其督领诸脉故名。其脉从 至头长四尺五寸)《难经》曰∶督脉起于下极之 (两阴两筋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其 会阴穴也,一名屏翳),并于脊里,上至风府(指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宛宛中),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附足太阳膀胱之脉,行抵龈交穴而终)。属阳脉之海(自上巅至此十二字,滑伯仁所增)。为病脊强而厥。《素问》曰∶起于少腹(起,非初起,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以下骨中央(下行于腰之横骨围之中央也),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别络也),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之络者,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太阳络之外行者,循髀枢,络股阳而下,其中行者,下贯臀,至 中,与外行络合);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接绕臀而上行);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自与太阳至此,皆督脉之别络也);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自其少腹至此,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则知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按∶《难经》滑氏言直行者,《素问》言别络,所以不同,任脉仿此。为病脊强反折(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张而 。诸药不已,可灸身柱穴)。

《灵枢》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按∶张世贤注《难经》以下极之 为长强穴,则此云别,名曰长强者,何也?

考之《图经》,下极在篡中,为会阴之穴,长强,在脊 端,居会阴之后,而东垣亦云,督脉出于会阴,根于长强,则其为两穴明矣。张氏之说非也),扶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二、〔任〕

(任之为言妊也,女子得之妊养也,行腹部之中行,为人生养身之本。从胞中上注目,亦长四尺五寸)《素问》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其下则曲骨穴也,亦会阴穴之分),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附足厥阴肝经,为生化之原),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循承浆环唇,上至龈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承浆、承泣,并穴名,承浆在唇下陷中,承泣在目下七分)。

属阴脉之海(滑伯仁增此句)。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内结腹里,若结不通也。七疝者,一厥、二盘、三寒、四瘕、五附,六脉、七气也),女子带下瘕聚(瘕者,假物之形。其名有八,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血瘕、狐瘕、鳖瘕也。聚者,聚而成块无常处也。瘕聚于腹,多因停血所致)。

《灵枢》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滑伯仁曰∶督与任一原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然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而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沈承之曰∶任督二脉,上则交于龈交,下则会于会阴,此二穴者,实二脉之枢纽也,故修养家,以五更漱咽津液,盖取二脉阴阳交会之气也)。

 

三、〔冲〕

(以其起于气冲故名。娄全善曰∶冲脉亦行身之前,挟任脉两旁,张世贤谓直冲于上者非)

《素问》曰∶冲脉起于气街(即气冲穴也,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并少阴之经(足少阴肾经也)。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病逆气里急(逆气,不上行也。里急,腹胀痛也)。《灵枢》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伏行 骨内廉( 骨,胫骨也),下至内股之后,入足下属而别,斜入踝;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属跗上,下入大趾间,渗诸络以为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张世贤谓∶《内经》言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不同,何也?盖足阳明胃经者,气冲脉之所发;足少阴肾经者,气冲脉之所行。一自其所行而言,一自其所发而言,故不同也。《灵枢》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

 

四、〔带〕

(周如束带,故名)《难经》曰∶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季胁,章门穴也,一名胁 。在脐旁九寸,直季胁端,脾之募穴也。故洁古以为太阴所主,东垣以为脾之附经)。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刘河间曰∶妇人带下,由下焦湿热太甚,津液涌溢,从带脉淋沥而下也。

 

五、〔阳跷〕

(跷,捷也。两跷脉,各长八尺)《难经》曰∶阳跷脉,起于根中(根,足跟也),循外踝(申脉穴也,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行入风池(穴名,在项后发际陷中)。为病阴缓而阳急(阴,曰里。阳,曰表。阴缓而阳急,里和而表病也,宜汗之)。滑伯仁曰∶阳跷本足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与足少阴会于章门之下,又与手阳明会于肩端,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 ,从胛骨上廉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口吻,及鼻两旁,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

娄全善曰∶经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脱简故也。凡阳跷所会二十二穴∶〔申脉〕(足太阳外踝下),〔附阳〕(足太阳外踝上),〔仆参〕(足太阳跟骨上),〔居 〕(足少阳章门下),〔肩 〕(手阳明肩端),〔巨骨〕(手阳明肩上),〔 俞〕(手太阳肩胛上),〔地仓〕(足阳明口吻旁),〔巨 〕(足阳明鼻旁),〔承泣〕(足阳明目下),〔睛明〕(足太阳目内 )。

 

六、〔阴跷〕

《难经》曰∶阴跷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照海穴也,属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与冲脉之浮于外者,会于咽喉也)。为病阳缓而阴急。《灵枢》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足少阴也),起于然骨之后(然骨,俗呼孤拐骨),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句),气不营则目不合(张洁古曰∶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其名为阳跷之络。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其名为阴跷之络)。

《灵枢》曰∶阴跷之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又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愚按∶人之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然必合跷、任、督三脉计之,方得此数。若但十二为一周,则积数少二丈四尺矣。当数,谓当十六丈二尺之数也。男子以阳跷当其数,则阳跷为经,阴跷为络。女子以阴跷当其数,则阴跷为经,阳跷为络)

一云∶两足跷脉各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阴跷脉病者取此,凡四穴∶〔然骨〕(即然谷之次),〔交信〕(足少阴内踝上),〔照海〕(足少阴内踝下,在然谷之后),〔睛明〕(足太阳目内 )。

 

七、〔阳维〕

(维者,仅能维持经络于身,盈溢积蓄,不能环流灌溉于诸经也)《难经》曰∶阳维脉,起于诸阳会(诸阳皆会于头,风池、风府是也。或曰金门穴者非。盖风池乃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乃督脉、阳维之会,若金门则在足外踝骨下申脉穴下一寸,乃足太阳之 ,阳维之别属也。安得谓之会哉)。为病苦寒热(阳为卫气主表,故病在表而苦寒热)。

张洁古曰∶阳维,七维络诸阳。凡阳维所会二十四穴∶〔金门〕(足太阳外踝下),〔阳交〕(足少阳外踝上),〔 俞〕(手太阳肩之后),〔天 〕(手少阳缺盆上),〔肩井〕(足少阳肩上),〔阳白〕(足少阳眉之上),〔本神〕(足少阳眉上),〔临泣〕(足少阳眉上),〔正营〕(足少阳目窗上),〔脑空〕(足少阳枕骨下),〔风池〕(足少阳颞 后),〔风府〕(督脉后发际间),〔哑门〕(督脉风府后)。

 

八、〔阴维〕

《难经》曰∶阴维脉,起于诸阴交(诸阴皆会于足筑宾穴也,在内踝上 分中)。为病苦心痛(阴为营血,心主血,故病则心痛)。张洁古曰∶阴维八维络诸阴(《难经》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溶溶,缓慢貌),凡阴维脉会十二穴∶〔筑宾〕(足少阴内踝上),〔腹哀〕(足太阴乳下),〔大横〕(足太阴腹哀下),〔府舍〕(足太阴少腹下),〔期门〕(足厥阴乳下),〔天突)(任脉喉下),〔廉泉〕(任脉舌本下)。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经络全书 总目录
后编/枢要
脏腑篇第三
营卫篇第四
经络篇第五
常经篇第六
奇经篇第七 (当前页面)
清浊篇第十一
虚实篇第十二
客感篇第十三
传变篇第十四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五十五、〔腋〕
  2. 二、〔头〕
  3. 六十三、〔少腹〕
  4. 三十八、〔臂〕
  5. 五十七、〔胁肋〕
  6. 五十九、〔?〕
  7. 三十五、〔?〕
  8. 四十八、〔脊)
  9. 五十三、〔乳〕
  10. 十三、〔瞳子〕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