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灵素节注类编 -- 卷八

诸瘅病

书名:《灵素节注类编》  作者:?

 

脾瘅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者,湿热病也。脾为湿土,恶湿而喜香燥,主鼓运而为胃行津液者也。浓味浊阴,遏其清阳,变成湿热,津液不得输布而壅于脾,乃上溢而口甘,甘者,脾之味也。热积久,则必转为消渴之病。急治之以兰,除其陈腐之气,遂脾喜香之性也。兰者,俗名省头草,妇女用以渍油抹发者。

 

胆瘅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阳陵泉胆经穴也。《灵兰秘典》、《六节脏象》等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附于肝,肝经之脉,上循喉后,故咽为之使,而胆气亦由之而上也。以谋虑太劳而不决,使胆虚汁泄而气上溢,故口苦而名胆瘅也。凡劳思过虑,无不动火而致胆热,即口苦矣。取阳陵泉,治胆募俞,皆针法也。《阴阳十二官相使》或者即《脏象》等论所云∶十二官各司其职,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以求其中义理,而设治法者乎?或者谓《阴阳十二官》古经名,今已亡失。未知孰是,以俟明哲辨之。

 

消瘅

《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消瘅者,渴饮多食,而肌肉消瘦也。由五脏柔弱,而其目坚固以深,其光长冲直扬者,心性刚暴多怒,则心肝火炽而气逆,血脉因之不行,久郁而成邪热,以致此病。然此但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或有饮食及酒色所伤,而成消瘅者,亦皆邪热蕴蓄之所致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瘅由邪热积蓄,病久脉实大,元气未败,可治;脉悬小者,小甚也,元气已败,又坚,则无和缓之象,邪气痼结,故不可治也。

 

兼论杂证病因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应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

此言治病必当知其所因也。仆击者,忽然跌仆,或如被击而倒,以及消瘅、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病,其富贵之人,则由膏粱浓味,情欲内伤所致也;若三焦之气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由暴忧郁结所致也;以故暴厥而聋,偏应闭不通,而在一边者,因内气暴迫也;不从内外中风,而由本身之气为病,故消瘦而病气留着也;其忽然跌仆、痿、厥等病,多生于膏粱肥贵之人,若此瘦而 跛者,内因暴忧气闭,外得寒风湿邪所致之病也。

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黄胆由湿热内闭,暴痛、癫疾由风痰内结,厥、狂由阴阳偏亢,皆因本身之气久逆之所生,多因五脏之气偏胜不平,六腑闭塞不通,而成此病也。若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传化失度,浊壅不行之所生,因清阳不得流通之故,比上诸病为轻矣。

 

热中消中

《素问・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大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中、消中,本由膏粱浓味蕴酿而成,乃有上中下消之分,虚实之异,故当禁膏粱浓味也。芳草虽可祛秽消腐,而香散以耗津液,石药如石膏、芒硝之类,虽可清热,而质重伤脾,脾已困于浓味,不任再伤,故治消病,非缓心和平之人,不可以服此二药,以其病气 悍,而药气又急疾坚劲,则格斗于中而伤脾土。土恶木者,故服此药者,必至甲乙木旺之日时,病不加重,方可更论治法也。

 

黄胆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湿热蕴积而成黄胆,有阴阳之分。其色晦滞者为阴,属脾病;色鲜明者为阳,属胃病。此条脉小而涩,阳气不振而脾困,故安卧不嗜食,身痛而色微黄,则不鲜明,乃是脾病之阴黄也。本经又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可见黄胆是不嗜食之阴黄,已食如饥者名胃疸,即阳黄也。仲景所云身黄如橘子色,则鲜明为阳黄,故用茵陈蒿汤,以大黄下之;若阴黄,当用苍术二妙散,或正气散等方,口渴喜冷者,兼阳明证,宜苍术白虎汤加茵陈。仲景《金匮要略》又分谷疸、酒疸、女劳疸诸证,更当详究之。

 

tags: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灵素节注类编 总目录
卷七
诸肿胀病
诸积病证
诸厥病证
诸痿病证
卷八
诸瘅病 (当前页面)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淫邪发梦
惑病
癫疾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惑病
  2. 不寐 不得卧 喘息
  3.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
  4. 诸痹证
  5. 真脏死脉
  6. 癫疾
  7. 诸疟证
  8.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9. 例言
  10. 诸厥病证
至顶 目录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