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大全小图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灵素节注类编 -- 卷八

噎膈反胃 呕 哕 噫 太息 饥不欲食

书名:《灵素节注类编》  作者:?

 

噎膈反胃

《灵枢・上膈篇》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马注∶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膈上之病者,乃气使然,食饮一入,实时还出;有膈下之病者,乃虫使然,食饮周时,始复外出,由于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以致寒汁流于肠中,则虫因寒聚于下脘,脐上二寸也,虫聚下脘,故肠胃充廓,卫阳之气不得上营,邪气居之,其虫因食而上,上则下脘虚而邪气胜,积聚而成壅,壅则下脘约,约者闭也。其壅在脘内者,按之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热,以其阻闭在下,故食饮 时乃出也。楠按∶《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曰∶三阳结,谓之隔。盖一阳者,少阳经也,少阳为枢,枢病而气阻滞不转,故久而传变为膈病也。三阳者,太阳经也,太阳为开,其气由内以达外者,其经结而不开,则内阻隔而不流通。是皆言阳气郁逆而成膈病,即此条所云气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寒汁流于肠中,积聚结而成痈,当以通阳破瘀为主,治与一阳发病、三阳结之证源不同也。又言卫气不营者,以卫气起于下焦,营气起于中焦,卫气自下而升,与营气交通,由胸而分行营卫,今下脘积聚而卫不得交营,则阴阳正气失位,邪僻之气居之,而充廓于肠胃,故饮食 时不化而复出,其与后世名反胃病者相类也。

 

《灵枢・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肝胆抑郁,故长太息以舒之也;胆气虚而逆于胃,故心 ,恐人将捕之,而呕苦水也, ,心怯而动之貌。

 

《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有声谓之呕吐,此言有声无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气而上注于肺,因有故寒气在胃,新故相乱,真气邪气相攻相并而上逆,乃为哕也。肺气主降,用针补手太阴经以降逆也;肾为胃关,泻足少阴经以利其关,使胃中邪气下行则愈。后世之呃逆,古亦名哕。

 

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噫气比哕轻,上逆至胸,太息气转即已。亦因寒邪在胃,脾阳不运,而厥逆从下上散,而出于胃,故但温补脾胃二经之气,使浊降清升则愈。一曰补眉本,亦内助其阳气之法耳。

 

太息

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各脏皆有系通心,故各脏之气随心所使。心系急而气道约者,则中气郁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故宜补心经、心包、胆经之气,以和之也。

 

饥不欲食

《灵枢・大惑论》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胃者,如贮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则蒸腐水谷,以生精气也;壮火者,炎而不聚,则反耗蚀元气,而不能化水谷也。故如精气偏并于脾而不输布,则运化失度而胃火外炎,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饥,而脘寒仍不嗜食,以鼎下无火也。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盖以厥阴中相火而化邪热,由胃上冲,故使消渴心热而似饥,其胃气逆甚,则不欲食也。

 

tags: 反胃 返回页首
相关章节 灵素节注类编 总目录
卷七
诸肿胀病
诸积病证
诸厥病证
诸痿病证
卷八
噎膈反胃 呕 哕 噫 太息 饥不欲食 (当前页面)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淫邪发梦
惑病
癫疾
推荐资讯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痛的秘密、膝关节拉筋法
视频:田纪钧讲关节不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白露到了,你还好吗?
尿疗与断食
尿疗与断食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药方(组图)
给风疹反复发作女孩的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1. 惑病
  2. 不寐 不得卧 喘息
  3.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
  4. 诸痹证
  5. 真脏死脉
  6. 癫疾
  7. 诸疟证
  8. 诸厥病证
  9.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10. 例言
至顶 目录 至底